李云峰
正月初一晚,我是硬耐着性子看完陕西电视台欢庆“1989年春节文艺晚会”的。我爱家乡的壮丽山川,然而更爱质朴豪放的故乡人。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自然希冀获得些许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思考。所以,我总不忍中途断然离去,总期望下一个节目是好的。这样坚持到底,终于还是大失所望。
现在,同样是这一份爱心促使着我提起笔来,对这台晚会的不足谈点看法。
我认为晚会最大的缺陷是对总体气氛营造不够。不论什么晚会,也不管它内容多么庞杂,形式如何多样,总得有个总体的基调。根据我国人民的习俗和习惯,春节文艺晚会的基调无疑应是喜庆、活跃、欢快的,气氛自然也应是热烈、欢闹、轻松的。那么,构成晚会总体气氛的诸如舞台美术、舞台灯光、节目内容和形式、节目之间的组接串联、全场节奏的舒骤张驰、主持人的仪态言语、甚至台下观众的反应、神情等方面都须尽力为营造这种“晚会氛围”而服务。凡成功的晚会莫不如此。遗憾的是本台晚会恰恰于此经营不善,整个晚会的气氛凉秋寡淡,缺少一种浓郁的“年气”。
其次,晚会节目艺术质量普遍偏低,一些节目内容苍白贫乏、形式单调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节目质量的高低是一台晚会是否能成功的关键,优秀精彩的节目也往往是随着晚会的举行而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我们至今不是还记得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陈佩斯的“吃面条”、马季的“宇宙牌香烟”吗?出力花钱办一场晚会,总应该给观众留下点值得回味的东西吧?石国庆的系列独角戏“王木椟”固然是幽默逗人,但似有炒冷饭之嫌;我们姑且不论蒙眼“摸爱人”和“包饺子”游戏的智力水平如何,单是这反复的重复,就足令人看出了编导者们于艺术生活上的捉襟见肘;三个企业代表队的广告服看来是颇具匠心的,只可惜队员们的精神风貌却并不象他们的商品一样光艳夺目,站在台上大概是面对摄像机的缘故吧,严肃拘谨的神态竟不象是要参加一场活泼有趣的游戏,倒象是接受台下领导的检阅似的:看来,我可敬的“乡党”们在物质逐渐富足的同时千万不能忘了还需大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自信心。诚然,晚会上也还是有一些精彩节目的,但纵令有象尚长荣、冯建雪这样优秀的艺术家,也由于晚会整体气氛的寡淡,而使他们的演唱效果打了折扣
再者,晚会主持人不够理想。优秀的广播电视播音员抑或演员,并不一定都可成为理想称职的晚会主持人。晚会节目主持人应具有多方面的修养和功力,不仅要有优雅英俊的仪容、幽默风趣的语言、比较丰富的文学知识和熟练驾驭语言的功夫,而且更重要的(也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是还必须有控制和把握全场晚会的节奏、随时注意调整晚会气氛的能力。观众的参与意识,不断地能将晚会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可以说编导的很多设想构思都是通过晚会主持人来实现的。可是,本台晚会主持人却严肃有余、风趣不足,套话嫌多、缺乏幽默,未能有效地把握晚会的节奏、适时适宜地调节气氛。这不能不说是晚会失色的因素之
其实,我并不反对春节文艺晚会之类进行改革。从电视台的小演播厅走向社会的大舞台,毫无疑问是好事,与厂矿企业联合办晚会,自然也会大大增强晚会的经济实力。但无论怎么的改革都理应把追求更丰富更精彩更健康充实的精神产品当作最终的目的,而不应以降低晚会的艺术质量为代价求其次。我认为这是我们须臾也不可忽视和淡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