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立
迄今为止,在有关秦代历史的著作中,科学技术这一章,仍然是薄弱的一章。似乎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高压愚民政策以后。秦代的科学文化成了一片荒漠。其实不然。历史总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顽强地沿着自己的发展是轨迹,向前滚动。因为创造和推动历史车轮的、不仅是个别帝王,还有数以千百万计的“黔首”、“元元”。秦火焚了一代典籍,二千年的失落流散,使后代的研究者深感“文献之不是征”,
西北的黄土地是一部大书。在那厚厚的封面下,有着比文献记载更丰富的资料。近代考古,尤其近十五年的考古,揭开了这厚重的封面,翻到秦陵这一章,我们从泥土中摭拾起关于秦代科技的几片光华。
古人发明了指南针,是因为磁石有指示南北的性能。据说,这是轩辕黄帝的功劳。秦代人发现了磁石的吸铁性能,于是,在阿房宫前殿设磁石门。四夷宋朝,暗藏兵器的,通过磁石门,马上便能发现,使四夷感到神奇莫测,乖乖臣服,所以也叫却胡门。将磁石用于帝王防卫。
水银可以防腐,于是始皇陵内,大量傾泻水银,以使尸体不朽。
其大如真人真马的秦兵马俑,是陶制的。这样大的个体,是怎样烧成的,现代人把它作为一个难关夹攻克,迄今效果不住。而秦俑的烧成温度为摄氏一千度左右。陶质细密。坚硬如青石,不易渗水。充分显示了成熟的制陶工艺。
秦佣坑中的青铜兵器,铜锡比例合理,金属加工精细。青铜剑剑身光亮,经过了抛光处理,光洁度达到了▽9——▽10,即九至十花。剑和矛的刃部磨纹细而且密,磨纹纹理清析、整齐。剑的磨纹几乎与剑脊平行,矛的磨纹则在弯曲的地方形成辐射状。镞的加工更使人惊奇。镞是三棱形的。它的三个面和三个棱被加工成抛物线形。它的放大投影同现在的步枪子弹一样。这样,飞行平稳,速度快,命中率高。镞的加工也比较规整。同一个镞的三个面和三个棱,基本全等。对镞的三个面作放大投影,放大二十倍,同一镞的轮廓误差不大于0.15毫米,不同镞的误差不大于0.2毫米。
青铜制造的精细,还表现在铸造方面。秦陵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每乘一吨多重,工艺复杂,有铸造、焊接、镶嵌、接铸等工艺过程。它至今使参观的中外人士,叹为观止。据说,秦宫中有十二金人,每个重十二万斤。可惜已经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