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立
标准化是现代科学技术重要原则之一。我国古人早就有荀子提出了“型范正”,秦代法律还提出了“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秦陵的出土文物,符合这个要求。秦俑坑中的砖,按系列可以分为四个型号,每一型号的长、宽、厚都一样。秦俑坑中出土的铜弩机的各个部件可以互换。这些都是标准化中要求的系列性和互换性。这种高标准的规格和标准程度,对全属加工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一定的简单机械,仅凭双手是达不到的。
秦俑坑中兵器的防锈技术,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而且视为民族的又一骄傲。青铜剑、镞、矛、镦、殳的表面,光洁锃亮,颜色深灰。经过各种现代科学方法检测,它表面有一层含铬化物的氧化层,起着良好的防锈作用。这层氧化膜厚约10—15微米,含铬约1%—2%。这是一项特殊的工艺。科学工作者认为,这可能是把剑、镞等放在重铬酸钾溶盐或水溶液中浸煮过的结果。这不是一种偶然发现,是有目的的制造。因为,它不但秦人使用了,也流传到了汉。河北满城汉墓中的青铜镞,也是经过铬盐氧化处理后,表面有一层氧化膜,同样防锈。使人们惊奇的是,有意识用铬盐氧化物保护金属,方法得当,效果良好,工艺简便。我国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成功地掌握了这一工艺,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国家才有了这项技术的专利权,而它又是近代科学技术参与下有一套较复杂的工艺过程和设备才达到的。
以上这些,是从秦陵出土文物中反映出来的我国古代技术方面的几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古代中华民族中的英才的智慧和聪明。有许多方面,对现代的技术,仍有借鉴作用。我们从这些技术的应用来看,有许多是用于帝王的消费方面。垄断权力的人,也垄断了技术,把这些发明占有了来为自己享乐,甚至加以埋葬。人民不是自由人,先进技术也失去了它报效人民的机会,封建国家的思想禁锢,“焚书坑儒”,“偶语弃市”,使人们不能不从理论上对这些技术进行科学总结。统治者提倡实用。鲁班造了能飞的木鹊,墨子认为,“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刈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发明木制飞鸟,不如做木车的实用。统治者从实用出发,使技术沿着实用发展,不能进入高层次的发明,也不容易进入理论的总结。这便是人们在参观秦俑、铜车马时经常提出的问题:秦代科技这样发展,为什么以后进步不大?从这里,我们找到了答案。我们要看到祖先在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对人类的贡献,也要看到由于社会的原因,对科学技术的制约因素,清醒地继承历史遗产,为我国的现代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