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玉我国的扇史已有三中人的身份和性格:或千多年了。相传殷代就有了翎毛制成的羽扇;汉代出现了绢制的团扇(亦名纨扇);宋代又从日本引进了折扇。发展至今,各种竹编、蒲编、锦纶等制品,更是形体秀巧,精美别致。
扇子本是生活用品,原来专供人们夏口纳凉,及至明清两代,江浙川广等地相继出现专门制扇的作坊,许多文人雅士竞相在扇面上题诗、作画,相互赠送,使扇子的身价高涨,流传更广,逐渐变成人们赏玩、审美的工艺品。
当扇子一旦上了舞台,它就不再是为了纳凉、赏玩,而变成了一种小巧玲珑的重要道具,用来烘托人物的形象,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古典戏曲中尤为多见。生、旦、净、丑都有拿扇子做戏的。例如:英俊小生拿一把折扇显得文雅潇洒;倩丽小姐拿一柄团扇显得体态轻盈;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羽扇纶巾,更显得沉着干练,神态自若……观众可以从演员所持的各种扇子及其表演温文尔雅,或英武豪爽,或飞扬拔扈,或阴险狡诈。至于那些相声、评弹艺入,把扇子用得更广更活。展开扇子可以当信纸;置于脑后可以当枕头;折起扇子可以代替毛笔、手杖;表演武打又可作刀枪剑戟。所谓“武者扇前胸,文者扇掌心,商贾扇肚腹,走卒扇头顶”之说,正是用扇子表现人物性格的总结。
此外,还有些戏曲的故事情节也是围绕扇子发展演变的。例如:《百蝶香柴扇》,借助于扇子构思成戏;《桃花扇》直接用扇子引出情节,用扇子的表演丰富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最后又用扇子作结。至于在歌舞中,穿插扇子舞的场面更多。《采茶扑蝶》完全是扇子功的表演,帷幕徐启,晨光中一群活泼健美的姑娘,手拿彩扇,踏着悠扬轻快的节奏扑蝶,翩然而舞,一下子就把观众带进满眼新绿、蝶舞蜂喧的茶山世界,顿觉心旷神怡,感到劳动生活的无比甜美,从而振奋了上,鲜明生动地看出剧精神,得到了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