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昔日大漠孤烟今日塞上江南

一榆林造林治沙纪事

2023年08月16日

北上榆林,车过西夏北宋时曾金戈铁马的永乐大战遗址——榆林县上盐湾乡后,扑面而来的是纵横交错的林网和一方方的稻田。渠水汨汨,秧苗碧绿,一片江南风光,与人们所想的塞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相去甚远。这是解放四十年来榆林地区人民坚持向荒漠进军,治理沙害的结果。

位于毛乌素大沙漠南缘,鄂尔多斯地台上的榆林地区,历史上曾是丛林草原地带。后来由于历代统治者滥砍滥伐,大肆垦荒,到解放前夕,植被覆盖率仅剩2%,流沙已越过长城10—15公里。近百年间,流沙淹埋农田、草场各6.7万公顷,榆林城也成了沙漠中的孤岛。榆林具志载:春日每遇黄风,辄令民夫用车推沙至数里外倾之。整个榆林地区沙地总面积已达到。200万公顷,占全区面积的43%,其中流沙占到26%。沙害,不但是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大敌,而且成了黄河下游河床上沉积沙粒的主要来源。仅无定河流域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就达2.2亿吨之巨,占三门峡以上河流输沙量的16%。

解放以来,榆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多年坚持植树种草,治沙造林。他们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灌丛草原,在四旁栽植速生乔木林,并于1958年开始飞播造林,至今未停。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现在,沙区造林保存面积已达70万公顷,占沙区总面积的36.8%,植被覆盖率上升到28%。57.5万公顷流沙已治理了一半,生态环境大为好转,过去沙区只能种糜子、谷子、青稞等农作物,如今水稻和春小麦已大面积种植。农田每公顷产量由解放初的0.5吨提高到3吨,草原产草量、载畜量均提高了两倍。

治沙造林使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1949年以前,沙区有6个城镇和412个村庄不同程度地受到风沙侵袭和压埋,群众“吃糠菜,住柳庵,一件皮袄四季穿”。如今沙区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新绿洲、新农村,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而且可给国家提供一部分粮、油、肉、皮张等农副产品。

榆林城也从黄河步步紧逼的危境中得到了复苏。距城一华里,位于古长城南侧的榆林西沙,总面积1500公顷,过去一片黄沙丘,人迹杳无。1974年,榆林地区治沙研究所带头进驻沙窝,实行引水拉沙、人工挖填、治沙造田,后一些单位陆续进入,建起了护田林带和灌溉系统,现在这里已平沙造田800公顷,并栽植了大量林木,成了屏障榆林城的新绿洲,先后迁居西沙的机关、学校已达30多个,人员2万多名。治沙所所长赵玉彬高兴地说,现在榆林城是人进沙退,绿洲已向东面西面发展了十余公里,向北推进了30公里,向南扩展了50公里,从沙漠中要回来2.8万公顷良田、牧场。

(韩康叶广芩)?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89/9/19890912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9-09/12/05926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