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雪
舞台和影视屏幕都出现过不少有关明代大画家唐伯虎的风流轶事,且许多故事发生在桃花庵内。昔日的桃花庵现在何处?据苏州方志载,唐伯虎听筑家宅就是桃花庵,它的前身是宋人章庄简的别墅。公元1505年36岁的唐伯虎来此散步,见到这废败的别墅景色宜人,煞是可爱。唐伯虎因嫌吴趋坊的故宅过于喧闹,就变卖故宅,又苦苦节衣缩食整两年才凑足银两,将这座旧别墅买下,唐伯虎凭着他对自然山水的深刻理解,亲自设计,将江南美景聚缩于一园之中。仅一年多时间,他便在园中叠山疏池,先后筑起了“学圃堂”,“梦墨亭”、“蝶斋”、“文如阁”等亭台楼阁。据《百城烟水》记载,唐伯虎后来扩大园子,筑以院墙,杂种梅、兰、竹。院中遍植桃花,每逢春日,园内桃花夭夭,绿柳垂条,景色动人。40岁以后的唐伯虎皈依佛教,自号六如居土,将园子取名桃花庵。
唐伯虎的后半辈在庵内度过。由于继妻沈氏因病过早去世,女儿桃笙也已出嫁,剩他一人靠卖书画为生。生活凄苦,因而情绪悲观颓废,每当夜阑人静,想起自己坎坷的一生,时时独自恸哭,或因月缺而伤心,花落而流泪。他在轩前种些牡丹,晴朗之日邀请文征明、祝枝山等笃友前来饮酒赋诗。碰上阴晦天气看到满地落花,便含泪收起,葬在药栏东。在怅然祭花的景况下写了百多首《落花诗》,用以发泄对摧残人才的社会强烈不满。据考证,《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情节,就是曹雪芹从唐伯虎葬花,并作落花诗中得到启发而创作出来的。几经苍桑,到了清朝初年,桃花庵内尚存部分建筑,又由名医沈明生加以修缮,构亭台、植竹木。乾隆年间改建为宝华庵,仍存屋十余椽,水阁环绕,风景宜人,再后就面目全非了。如今苏州市正在修复桃花庵,昔日桃花庵将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