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解放前,我省农业生产长期处于“靠天吃饭”的原始状态,加之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导致“十年九旱”,粮食生产水平十分低下。194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仅331.1万吨,亩产只有52公斤,人均吃粮水平在100公斤上下徘徊,广大劳动人民食不饱腹,贫困交加。
建国之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人民政府把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投入大批人、财、物力开展大规模农业建设,发展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电器化和科学化,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产水平日益提高。四十年来。全省建成了宝鸡峡引渭、冯家山引千、东雷抽黄等大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和石泉、王瑶、羊毛湾等64个大中型水库,及一大批小型水利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25.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万平方米;农业机械、电器从零起步,进入播种、作务、收获、运输、排灌各个环节;科学种田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使粮食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很快结束了全省吃调进粮的历史。到198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983.6万吨,比1949年增长1.97倍;亩产量161公斤,比1949年增长2.1倍。
40年的农业建设,基本上解决了全省31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提高了粮食生产的商品化水平。1988年,全省人均消费粮食246公斤,比解放初增长1.5倍。(贾志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