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定
我原想写张候华容易,原因是我从小认识他。查了查,先是公开发表关于张候华的文章就有十九篇之多。看了,尽是名家大手笔,于是,我自认这点文字是作不好的……
(一)
张候华,42岁,陕西省府谷县前进水泥厂厂长兼前石畔村村长。
个头小,如果用北方汉子形容他的外形,他可惭愧了,再要从他外貌上找优秀改革家的“派头”,就更难为了,总之他长象平平,但是,当你着心打量他,不难发现他那平平的外貌里隐藏着正直、热忱和一种宽宏大度。
前石畔名气在外:“陕西省文明村”、“陕北第一村”、“农村改革的先锋、共同富裕的典型”……今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有关纪念党的生日的庄重电视节目中,播出了前石畔村走上集体富裕道路的专题片。可见,前石畔在全国先进村镇中的位置,而府谷县前进水泥厂却是前石畔村走上集体富裕道路的保证,它每年实现的利润占去了全村收入70%,在百万元以上。
诚然,一个陕北高原贫穷小山村,几年之内人均收入达1600多元,70%的人家成了万元户,全村实行了工资制、退休制,四百多人的山村年工农业产值在三百万元以上;全村连年保持无刑事犯罪,无民事纠纷,无迷信、赌博活动,甚至无计划外生育。不能不说这是在落后的陕北地区创造出来的奇迹!
创造这个奇迹的领头的人便是张候华。
(二)
小的时候,我家就住在前石畔村,与村民不同的是我家吃着商品粮,因此,从小就认识张候华。
记得他那时特能干活,能不知累的干活。村里人说他是个好受苦人。
后来我中学毕业插队走了。他组织起村上的年轻人成立民兵连,当了“连长”。一次回家,碰巧见到他领着民兵连为生产队装砖窑。背土坯那活儿,我这个旁观者看着都觉得受不了,而他背得多,走得快,还不时地鼓动大家再加把油。我认定了,他身躯里储藏着消耗不尽的精力,只是,不知道图得什么那样的卖力气。
他的个头,好象从那个时候再没往高长,我猜想,他光忙着干活了,实在没时间顾得长个子。
一次我忍不住问了他没命地干活图啥。
他说,他要使全村富起来,
我没把他的话去认真地想,因为候华他们怎么拼命干活,前石畔还是贫穷的。
前石畔毕竟没富起来,无论我怎样敬重他那股精神。
农村实行改革、包产到户,陕北地区前石畔是唯一因群众不同意而没有分田的生产队,此属当时一件怪事。为此我去了前石畔,村里人对我说:“一个人几分地,分开了干什么去?”
张侯华对我讲的还是那句话:要使全村富起来。
这次,我没有轻视他的这句话,因为共和国的政策已保证了劳动与财富的统一关系。
候华又带领他的民兵连出动了,第一步便走出人均不到七分的土地。仅三个月,他们自己砌砖起墙,就在府谷县城盖起了一座设有100多个床位的旅馆。一年后旅馆盈利数万元!
不久,他又带领着村里的年轻人“出征”了,他将自己的5000元家底全垫了进去,先后建起了两座年总产为四万吨的水泥厂。
前石畔真的全村富了,仅候华创办起并承包的水泥厂一年就能为村里挣来近百万元,抵过去全村年收入的十倍!
联想起早年他说的“使全村富起来”的话,我不能不服这个人的心劲。
候华出名了,许多作家为他著书立说,他成了“展翅的大鹏”,团中央命名的新长征突击手、陕西省的优秀党员、劳动模范、农民企业家、优秀改革家……
公平地说,这一切他当之无愧,按他付出而应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
(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对候华的理解还是浮浅的。
候华承包了水泥厂,连年实现的税利都大幅度地超过承包指标,按承包合同村里应奖给他10万多元的超产提成奖。听说候华全部交给了厂里,我感到不可思议。地区、县上曾六次提出让他转为国家干部并委以重任,他都拒绝了。这我信,他从没打算过离开自己的村子;如果说候华从不占集体和他人的一丁点便宜,这我更信,当了厂长后,他四次拒贿数万元,就是村里人自发帮忙给他打了一会儿房顶,他请大伙吃了饭,还一一付了工钱。可是,属于自己应该得的十万多块一个子儿不要,未免有点傻得难以让人相信,
正巧,见到了候华,我问他,他说:“我拿了,心里不安。”
“应你得的,有啥不安!”我据理相争。
“我是党员啊!”他没笑。
我也不笑了,他那沉甸甸的一句话,我好象觉到他嘴疆那“党员”二字的分量和含意……
后来,一位学者以“社会主义平均与效率”的命题专程来陕北研究张候华。我奉命陪同,采访中我们查实了一下,原来,候华的个人收入仅是全村中等水平,调查中,不少人对我们说:“村里太亏候华了!”
那位学者说,张候华“顶着商品经济必然产生的金钱拜物教的狂涛岿然自贞”可贵!而我认为他更可贵的是对人生的理解对共产党的理解是那样的严肃和他在追求目标中消耗不尽的精力。
近年来,每逢过年,不知是些谁总要在候华家的大门上或墙壁上悄悄地写些“好人家”、“多保重”等赞美或祝福的大字。从那些歪斜的字迹上,我猜想,这准是那些认为“亏了”他的村民对拒礼不收的张候华实施的一种心理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