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浪
在西北荟萃的舞台上,宁夏秦剧团创作演出的夏剧传奇故事剧《皇封乞丐》通过一个荒唐离奇的故事,揭示了发人深思的内涵,从而塑造了赵宏斌这样一个具有双重身份、双重性格和典型意义的舞台形象
皇上的一句戏言,便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使他从将门之子一下子沦落为终身乞丐。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的一切美好愿望,他从内心深处憎恶这个给他带来厄运的“金口玉言”。这造成了他反抗皇权、憎恶权贵的性格特点。他是自身所在阶级的叛逆者。同时,也由于他长期与乞儿为伍,了解下层社会,又便他同情弱小,嫉恶如仇。这两者当然是统一的,形成他性格的一面。
另一面,他从自身一日之间从“天堂”跌入“地狱”的变化,感到人生无常,命运多舛,加之长年混迹于乞儿无赖闻,必然形成他笑傲人生、放荡不羁的性格。《皇封乞丐》中写他“三抛”:抛铜钱到抛银子,最后抛弃御赐金碗,体现了这一点。由此出发,又形成了他待人处事的独特方式;对权贵的蔑视、反抗和喜笑怒骂;对良善者的同情,则不失诙谐与风趣,甚至还有点落拓不羁。
然而,令人不无遗憾的是,夏剧《皇封乞丐》对这一复杂性格的刻划,有点浅尝辄止,未能臻于佳境。在剧中,主人公的这种不同凡俗的性格只是在一些场台“闪”了一下“亮”而在多数场景里,如他对十妹的热恋与对福妹的爱护,对父母的厌恶与对代表皇权的李公公的反击,渐渐入了“塑造正面形象”的“正轨”和“常情”,从而也渐渐磨灭了人物个性的光彩。这说明,编导们在塑造具有独特性的典型性格方面还缺少自觉意识。
关于剧种,首先应该表示由衷的祝贺。在我们大西北的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之中,又增添一个新的姐妹——夏剧。它的诞生,是宁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喜事,也使宁夏文艺工作者的一个夙愿得以实现,真是可喜可贺!
从这次的舞台实践看,新创的夏剧基本成型。其丰富的唱腔板路、生旦、行当各具特色的声腔艺术、优美多变的间奏音乐,以及方言与音乐的结合、地方语言的戏曲化、韵律化等,都说明夏剧作为一个独立的剧中是有希望的。
但是,成型不等于成熟。我个人的印象是,它还是一团尚未完全揉到的面。在听觉上,它显得有点杂。你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儿有点秦腔,那儿又出现了眉户或碗碗腔,一会儿是花鼓戏的过门,一会儿又听到了皮影戏的音乐。这样,具有地方韵味的主调音乐反而不突出了,有时甚至被淹没了。
我想,在一个新的剧种初兴之时,与其为了追求丰富性而吸收过杂导致消化不良,还不如求其单纯明快突出地方韵味的主调音乐。开始不妨简单明了、主调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逐步地一点一点地吸收、消化,最后化为一个既丰富多彩、又风格韵味统一的整体。这方面,似应更多地借鉴评剧、黄梅戏等后起的剧种。
地方韵味独特,是地方戏成熟的一个标志。“宁夏花儿”是宁夏最具个性、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音调,然而我从这次夏剧演出中,却几乎没有听到“花儿”的味道,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依我的愚见,夏剧就应该突出“花儿”的韵味,这才是理想中的“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