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立
一般读物中大都把中国古代骑兵的出现归之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实际上秦穆公时已有“畴骑五千”,早于赵武灵王三百多年。秦人祖先善养马,早期又与西北边疆民族杂处,被东方各国以夷狄目之,骑兵早兴,理固其宜。到战国以后,一些游说之士,也向别国夸耀秦国“车千乘,骑万匹”。把骑兵作为一种威慑力量,区恫吓这些国家。
对秦国的骑兵形像,古藉很少记载,过去也难见到,秦兵马俑出土后,我们尽可一睹秦代骑兵的英姿。
秦兵马俑二号坑是由步兵、车兵、骑兵三个兵种联合编组的“集团军”。坑中有一部分是“骑兵兵团”。它们四骑一组,并排面东站立,共计骑兵116骑。每骑的姿态是:骑士与战骑(马)并排,站在马的左前方,右手自然下垂,执着马缰。骑身穿短裾,外套短小铠甲,护着前胸、后背及双肩,腰束革带。足登轻便皮靴,头戴小皮帽。帽两边有带,结于颚下。整个装束轻捷、灵活、潇洒。虽然骑士身高1.80米,身材壮健,但并不显出有一丝的臃肿之态。根据古代兵书《六韬》中对武骑士的要求是:四十以下,身长七尺五寸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说明古代对遴选骑士要求是很严格的。俑坑中这些骑士完全符合这种要求。这又说明秦代雕塑艺人深谙这种要求,以严格写实的手法,雕塑出秦代骑士的英姿。它的面部眉梭突起,高鼻,嘴唇紧闭,唇上八字胡丝丝不苟。右手半握,生动地刻划出一位训练有素的骑士的形像和神态。它给人一种种临战的气氛,好像随时准备飞身上马,驰骋疆场。
骑士的坐骑即战骑,雕塑得更为神骏。陶马高1.72米,身长2.03米,双耳短促,尖如剥竹。杜甫写骏马的诗中有句:“竹批双耳竣,风入四蹄轻。”正好用来形容战马的风姿。它腿长、臀圆,胸肌饱满,劲健有力。尾鬃辫成一条大辫,显示出轻捷骏逸之态。马背着鞍,马头夸着络头,马缰被执于骑士手中,显得平静而自然,方头大眼,鼻孔圆,口微张,双耳中间飞出一绺鬃毛,这同双腿直立的静态中又呈现出跃跃欲行的动态。秦人善养马,曾得到周天子的赏识,所以才封于秦。正因为此,他们对马的习性、形态谙熟于心。而著名的相马专家方九皋又是秦人。所以,雕塑家雕出的马,从神态、形像却极为准确,又很生动。不但符合《相马经》中关于马的形态的基本要求,而且塑造出了动态中战马的神情。
骑士鞍马俑是写实的。它反映出秦代骑兵的真实形像、为研究古代军事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写实艺术在这里又得到升华。它并没有刻板地摹写实物,而给实物以生命,使它们有了灵魂和感情。从陶制骑士的面部表情和形像,可以看出它忠于职守、准备应命的心理和神态。从陶马的形态上,可以看出它听命于骑士,处于将要抬蹄奔腾的神态。两件作品在神态和神情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