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矩,这位与“先进”结下不解之缘的全国劳模,从北京回来后,在单位欢迎他的座谈会上,又一次找出了自己的差距,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用工人们的话说:“他是一个永不‘知足’的追求者。”
初露锋芒
1972年5月,这个曾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王矩,结束了整天同锅、碗、瓢、盆打交道的炊事员工作,调到电源班当工人。上班不久,就被派往外地去拆卸一台由东德进口的塔吊。由于无图纸、资料,工人们围着塔吊转悠了大半天也不敢动手,怕拆下来运回工地后安装不起来,那就损失大了。面对这道难题,王矩却找到带队人说:“我来画图,你们拆。”他白天站在塔吊上边画草图边拆,晚上再将草图整理成正式图纸。塔吊拆完了,他的100多张正式图纸也问世了,保证了塔吊的顺利安装。当塔吊快要投入运行时,他却累病了,住进了医院。
通过这次拆组塔吊的工作。不仅使王矩那久埋在灶坑里的才华显露出来,荣登了“光荣榜”,但当人们要他介绍经验时,他却为自己找了一大堆不足,仿佛连生病影响工作也成了缺点。
勇破难关
1975年,他调到陡河电站工地后,被安排在与日本专家做对口工作的岗位上。这对王矩来说,可不象拆组塔吊那么容易。因为这个电站的设备,是我国第一次引进的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新产品。他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也不懂英语,看不懂随设备进口的英文图纸和资料,工作异常困难。为搞好工作,他开始攀山,起早贪黑地苦学英语。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就能独立阅读英文图纸和资料了。在牵头安装计算机时,他又找来有关教材从头学起,很快就掌握了这门新技一术,不仅圆满地完成了陡河电站计算机的安装、调试任务,而且还参与了输煤系统采用的我国第一套程序逻辑控制图的修改工作。
行家里手
实干苦学精神,使王矩成了生产上排难攻关的高手,曾针对生产上的难题,提了数十项合理化建议,使很多问题得到了解决。1986年,他调到福州火电站担任副总工程师后,又为工程解决了不少难题,令日本人惊叹。
1987年5月,正当设备吊装进入关键时刻,随设备进口的吊装机械——液压顶升装置却不听使唤,日本人调试了好几天也未解决好,眼看就要影响260吨的发电机静子按期就位了,急得大家团团转。如果再从日本国内再调专家来调试,已来不及了,王矩就带领4人攻关小组冲了上去。他们先看图纸和说明书,然后再逐步地清查线路、油路、接点,发现了设计与安装上的很多错误,并对症下药,重新设计线路、重新安装接点,重新编制控制程序。经过70多个小时的日夜奋战,终于让这台濒临废弃的装置复活了,不仅保证了发电机静子按期就位,而且为中国人争了光,使在场的日本人赞叹不已。 王矩参加工作21年来,由于工作需要,干过饲养员,当过炊事员,当过工人、干部、任过总工程师,其业务范围有的相去甚远。但他都是认真努力地去干,不会的,就深钻苦学,结果很快地都成了行家里手,成了先进模范。这一切都缘于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王宗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