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企业都希望自己企业职工文化水准高,科技人员比例大,可是近几年分来的大学生,企业却不大欢迎。原因何在?
享受思想强,吃苦精神差有的大学生一到企业先四处打听那些部门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然后想方设法去这些单位。
学机械的大学生,分到机加工车间,可他却说专业不对口,要求分到厂技术科或设计室,因为车间太辛苦。
有的学生分到炼钢车间实习,第一天修炉,搬了几百块砖就喊,真是累死我了,跑到厂干部科或找厂长要求换实习岗位。
有的大学生分到了车间,三班倒很少有正常上班的,上了班也不愿穿那“难看”的工作服,干活时往往墙上一靠,生怕脏了手脚。
一些五六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说:这几年的大学生,比起我们那时来,吃苦精神差多了。那时的大学生一头扎到基层的艰苦岗位锻炼,叫干啥就干啥,从不讲价钱。
牌子亮。能力差
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喝的墨水多,到企业干什么还不是小菜一盘,自我估价很高,结果到企业是大事千不了,小事又不愿干。
有一名学化学的大学生,到企业4年多了,分他到子校、化验室都不去,却愿意到厂长办公室当秘书。可干了一年,连工作总结等材料也写不了,只好又回到组织部门“待业”。
有一名学经济管理的,车间让他干材料统计,他说这是大才小用,可就是这个工作他也干不好,经常出差错,影响生产。
优越感强,纪律性差
有的大学生认为,我是大学生,有知识,待遇应该与工人不同。他们瞧不起工人,不愿同二人挤住一间房子,瞧不起工人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的精神,脱离实际地要求高科技、高效益,但自己又发明创造不出高能机械设备来,引起老工人的不满。
有的大学生自由散慢,组织纪律性差。有一个大学生分到装配车间,但他三天两头不上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再说也不听。一年光事假就有50多天,由于一些大学生组织纪律性差,有的企业推迟转正的大学生,每年都有。
当然,也有不少大学生在基层“摸爬滚打”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这样的大学生是受欢迎的。
(罗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