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西安重型机器厂工人马仲池,30年来坚持结合本职工作自学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积极参加技术革新、技术攻关等活动,为企业发展作出了贡献,成为一名精通技术、善于创新的工人技师。
马仲池今年55岁,过去仅有小学文化程度。他10多岁从河南老家到陕西谋生,在砖瓦窑烧过砖,在铁匠铺打过铁。1952年他进宝鸡615厂当了锻工。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马冲池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文化学技术上,先后学完了初中和中专课程。调进西重厂以后,马仲池学习更加刻苦认真,业余时间系统地学习了《工程制图学》、《金属学》、《铁钢热处理讲义》等高校教材,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难题。
1969年初,该厂接受了国家重点项目6150轧钢机的制造任务,这种轧机的精密度要求极高。当时该厂生产这种轧机的主要部件的设备,是一台三十年代进口的落地镗床,难以达到图纸要求。马仲池迎难而上,用气焊枪点热法加工了整整一天,解决了镗杆弯曲的关键难题。接着,又与其他技术人员一起士法上马,自制出了一台淬火机床,保证了6150轧机的顺利诞生,该机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奖。该厂为化工行业生产的压力容器毛坯锻件,过去因冲压值低,每年返工的产品就达百余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马仲池对返工产品进行了详细检验,按照不同的材料和不同规格,从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时间、回火温度、回火时间等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对比,和其他同志一起总结出一套高压容器热处理规范。这一规范经专家论证实施后,每年为企业节约资金10万元左右。
十多年来,马仲池结合本职工作搞技术革新成绩显著,先后获得国家和本厂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25项(有的是与他人合作),创经济效益100万元。现在,马仲池仍坚持为企业献计献策,培养新人。今年元月至11月份,他又推出技术革新项目8个,获经济效益8万余元。
(杨明洲 杨长生)
编后
编完这则消息,深感老工人马仲池这种主人翁的创造精神可赞可贺。
原来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马仲池,为何能获得25项技术成果,创造经济效益100万元,成为卓有贡献的工人技师?答案不难回答:世上无难事,只要勤登攀。而关键又在于事业心和责任感。当前,企业中一些职工对生产冷漠,对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认为更是“与己无关”。导致一些职工劳动与创造热情不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多享受,少奉献的惰性心态,不能说不是重要原因之一。处于这种心态的职工,从马仲池的事迹中应得到些教益。
目前,我们国家面临着许多困难,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作为我们国家领导力量和主要依靠对象的工人阶级的成员,一定要替党和国家分忧,从自身做起,干好本职工作,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要积极参加“双增双节”活动,争当节能降耗能手,争当小发明、小革新的能手,努力为治理整顿和共渡难关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