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卓越的制陶工艺

2023年08月16日

张文立

制陶工艺是伴随我们民族时间最长的手工工艺之一。不过,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陶质生产生活用品及工艺品。秦代手工业工匠继承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制陶经验和技术,把制陶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秦陵出土文物便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秦陵的建筑材料砖和瓦,质地细腻、坚硬,敲起来当当作响,声音清脆,可以作砚台,自古以来便有“秦砖汉瓦”之称,被许多文物收藏家所爱好。这一点,将来再介绍。这里着重谈一下秦陵陶俑的制作。

秦陵陶俑陶马大体有三种;一种是陵西出土的管理珍兽的陶俑,一种是陵东马厩坑出土的跽坐俑,一种是名震中外的兵马俑。这些陶俑陶马有共同的特点:形体高大,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参观过的人对它们的制作都表示惊叹,不由追问:这些俑、马是怎样制出来的?

考古工作者经过对陶俑、陶马的认真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它的制法可以用几句话概括:选土和泥苦用功,塑模结合制陶俑,分件制作再套合,人窑烧后彩绘成。具体来讲便是,各地的工匠艺人选好陶土,将土合成泥,反复揉踩,作成泥条。作俑时,选用泥条从下肢开始盘塑,直至躯干。用模子作成头、手、耳等大样,把塑制和模制结合起来。然后揉用刻、削、刮、贴等方法,处理细部。如刻出眼睛、抬头纹,贴上胡须状泥片,然后再用小刀刻出胡须。用竹片或木片刮削出衣纹。这些完成后,再将手、头用躯干装在一起,一个活脱脱的陶俑、陶马便制成了。晾干以后,再人窑烧成。出窑以后还要经过一次绘彩。脸、手为粉红色,衣服、铠甲为红、桔红、紫、绿、白、黑、蓝等色。装彩前,还要涂一层胶质底色,保持颜色不掉。经过两千多年的地下生活,陶俑脸上、身上的颜色大部剥落,但还有不少俑、马身上还保留着颜色,至今鲜艳夺目。

这样大件的陶质俑、马,装窑烧制很不容易,不小心便会因内部热气膨胀而破裂。当时的工匠聪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在俑、马身上都留了一个圆形的出气孔。因此,陶俑、陶马虽经900——1200℃的高温烧炼,没有破裂,而火候均匀,烧得很透,没有出现夹生的,敲起来声音铿锵作金石响。说它不容易;可用现代人仿制原大陶俑作比较。现代制原大陶俑的,没有一家不是经过多次试烧才成功的,且有相当一批陶质疏松。而陶马迄今还未烧成。相形之下,秦代那些工匠费了多少思索,经历了多少失败,甚至有人为此牺牲,便可使人想得见的。

这样大的陶俑、陶马,秦以前没有过,秦以后也断了线。所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这里可以看出,秦代的制陶工艺确实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秦代工匠们不但给后人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古文物,也留下了他们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聪明睿智的创造才能。

上篇:旬 昌 花 灯
下篇:王杰看榜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89/12/19891228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9-12/28/06104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