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文贤
培养职工与企业共命运的观念,加强思想教育很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机制,使职工能够在感性上认识自己与企业休戚相关的联系。
社会主义公有制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这在理论上是无可非议的。但实际情况是,除少数觉悟者,多数人工作中并没有发挥出极大的热情,一部分人还表现出懒散怠慢的情绪。有人认为这是公有制的固有弊端。其实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创造了公平的条件,而且提供了高效率的可能。只是由于现实的公有制实现方式不完善,国有国营的体制,实现了劳动者整体在全社会范围与公有的生产资料的结合,而没有实现劳动者与自己使用的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劳动者感受不到自己是公有财产的主人,产生不出与企业兴衰与共的意识和积极的工作热情。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讲,就是要实现职工与公有的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以发挥公有制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优越性。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理论的提出,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逐步实现,使职工逐步感受到了个人利益与企业兴衰的关系。但这只是从企业外部解决问题。在企业内部,职工与企业财产之间仍然有一层隔膜,没有体现占有权利和实现直接结合,职工管理企业的民主权利也缺乏保障。因此,职工仍然把自己看成是依据劳动获取消费收入的雇佣者,注重现期消费而不考虑财产积累。要使职工象关心自己一样地关心企业,除继续创造使企业独立发展的外部环境外,需要建立一种机制,把职工与企业从财产关系和经营关系上紧紧地联结起来。
从财产关系上建立职工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应考虑在保证全民所有的财产占主体的前提下,把职工的一部分消费收入转化为企业股份,使企业职工人人都成为企业持股人。职工离开企业时可退还股金。企业股份应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在保证积累的前提下提取红利和利息,但不允许买卖,以防止个别贷币持有者过多地占有股份而成为食利者。这样既保证了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实现了劳动者与公有的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使职工不仅关心现期消费,而且关心企业财产积累和占用效益。
要使职工日常切身地感受到自己是企业财产的主人地位,必须保证职工管理企业的权力。笔者认为,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应提倡全员承包、群体经营。实行个人承包企业,也必须保证职工招聘承包人和罢免不称职的承包人的权力。实行全员承包、群体经营的企业职代会,应有选举厂长和审议通过或决定企业经营重大问题和重要规章制度的权力。同时应维护厂长指挥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力。这样,既保证充分调动职工的主人翁积极性,又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协调、有效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