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波
马年春节,电视里重播了话剧《开国大典》。与同名电影比较,不少情节别有新意。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国名争论”与“探病倒药”这紧密相连的两场戏。
新中国诞生的前夜,中共中央五位常委开会讨论国名问题。毛泽东提议国号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任弼时则主张去掉“民主”二字,理由是,国家的民主与否并不取决于名称如何。他举例说,中华民国号称民国,其实由蒋介石一人独裁。两人相持不下,毛泽东发了脾气,常委会不欢而散。在朱德耐心规劝委婉批评毛泽东之后,突然传来任弼时心脏病发作的消息。朱德催促他乘探病之机向任弼时道歉,毛泽东只好答应。
在任弼时家里,毛泽东进退两难,几次欲言又止。当他终于说出“我是来给你……”时,朱德迫不及待地替他说了“道歉”,可他还是巧借手中药锅来掩饰,说声“倒药”了事。
此处着墨不多,寥寥几笔,略加点染,就写活了毛泽东、任弼时、朱德这三个风云人物,使观众对当时中共领袖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思想性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为可贵的是,精彩而又颇具象征意义的戏剧情节,特别富于启示性,令人含笑沉思。
假如“国名争论”一场戏,重要关键情节完全符合历史真实,那未,依笔者愚见,在国名问题上,也许毛泽东更接近真理。后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民主”二字之于共和国名号,绝非多余的“蛇足”。不妨设想:假如当初按照毛泽东的建议,将“民主”二字嵌入国名,那未,一旦循名责实,能否对接踵而来的灾难性的左倾冒进乃至“文革”中的“全面专政”,会多少产生点遏制效应?果真如此,共和国的历史,岂不会呈现另一番面貌!
由此可见,当时毛泽东的建议,确实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真理,可惜没有被采纳,真乃历史的遗憾!
当然,历史从来不包含“假如”。正象诗人绿原在《胡风与我》一文中所写:“历史是一些已经发生的事,是一些似乎不可能发生而居然发生的事,是一些作为结果同时又作为原因发生的事,是一些让人回顾起来变得聪明的事,因此也是一些使人类在进一步探索中在新的挫折面前增加勇气的事。”
读史使人明智。非常感谢话剧《开国大典》的全体创作人员,让广大观众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部,深刻地感受到顿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