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阐胜
在近几年来的元旦春节联欢晚会上,频频出现的精彩的话剧小品,深受观众的欢迎。
“小品”的名称,来源于文学创作的“小品文”。在戏剧艺术中,基本上是以小品作为手段进行基本功训练的。
还有一种小品,是在排戏的过程中应用的,即在排演工作的最初阶段,在经过一定的准备之后,以即兴合词的小品练习对剧本进行动作分析,从而引导演员把握舞台形象。
现在我们看到的小品,主要是在新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的。因为在此期间,还有其它文艺节目的演出,因此就要求小品时间短,内容精悍、新颖。从时间长短要求上看,和剧本中的“片断”,戏曲中的“折子戏”相仿。演出的布景和道具极为简单,有的小品用一条凳,一座花坛,一棵树,一扇门诸如此类的物品作为道具,就能很好地表现剧情,一般情况下,是不分场次的。
因为是节日演出,需要有喜庆、欢乐的气氛,所以演出剧目大都是喜剧、讽刺剧,情节虽然简单,但是表现了一个完整的主题。小品因为短小,在反映社会生活时,不能象大戏那样广阔丰富,但它能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在内容上,切中时弊;在塑造人物时,能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在主题表现上,通常要求矛盾展开快,开门见山。
目前,戏剧舞台不大景气,可话剧小品却受到观众的偏爱,特别是我省几次小品大赛以后,人们对于小品更是津津乐道,这种现象很值得理论家们去探讨其中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