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安
面对当前工业生产的严峻形势,各级职能部门群策群力,帮助危困企业度难关,以稳定经济、稳定职工队伍,这无疑对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但若简单地对停产半停产企业进行应急式的救助,勉强地支撑着原有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继续运行,调整的最初目标就会难以实现。
国家实行双紧政策后,靠膨胀的投资和消费维系着的过热经济渐渐冷却下来,随之而来的资金紧缺和市场疲软使得工业生产出现了滑坡,1989年全国国营企业亏损总额达136.6亿元,平均每100家国营企业就有16家亏损。据有关部门对我省宝鸡市142户预算内国营企业的调查,到去年年底,全宝鸡市仅积压库存和发出商品未收回货款的资金就达10.69亿元,占全部流动资金货款的79%,市县区109户预算内工业企业可比产品成本上升27.7%,实现税利下降15.8%。资金利税率由上年的24.91%下降到16.82%,亏损企业有所增加。到12月底,全市共有停产半停产企业45户,涉及职工7635人。全省其他地市和行业情况与宝鸡大致相同。
紧缩银根使得虚假的购买力消失,出现产品滞销,从而使一些企业陷入困境,这是治理整顿中难以避免的现象。有些企业本身就靠财政和信贷的巨大逆差维系着,在高投入的前提下,靠牺牲过多的“机会成本”盈利。财政上分灶吃饭后,一些地方不得不对那些效益很差的厂子采取保护措施,客观上形成了小鱼吃大鱼的局面。尽管从全局上看,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但仍然出现市场疲软,劣质产品到处积压,使得本来就有限的资金运转不灵,迫使部分企业停产或半停产。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扶持危困企业和治理整顿就产生矛盾。如果处理不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一方面,如不认真地帮助危困企业解决困难,关心职工的生活,将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效应,影响社会安定;另一方面,若对产品质量不过关的企业地方有关部门拼命为他们找活干,盲目地扶持,对那些高耗能,和大厂抢原料、争能源的落后企业,一味地通过多种渠道帮他们弄原料,或者大搞集资,造成银行货币搬家,资金出现体外循环等,这样势必会影响治理整顿的顺利进行。
这里就有一个“度”的问题。人口多,需要就业的人多,是我们基本的国情、省情之一。广开就业门路,又是稳定社会的当务之急。一些停产半停产企业尽管耗能高、效益差,但劳动力密集,维持和发展这些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短时期内对这些企业网开一面,有其合理的因素。但治理整顿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在原料和能源短缺的情况下,为达到治理整顿的目标,又必须关停并转这些企业。这就要求有关方面在二者之间作出最佳选择和协调,要选择就首先要搞好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找出对策。在这一点上,宝鸡市总工会的作法值得提倡。他们组织懂技术、有管理经验的劳模为停产半停产企业会诊,找出危困企业在技术、管理方面的弊端,加以指导和改进,组织一些效益好的企业让利给这些企业加工任务。这些办法都是可行的,值得推广。但是应该看到,一些危困企业管理上和技术上的问题不是一帮就可以解决好的,靠某些交益好的企业单纯让利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应急的措施是必要的,但在不影响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应尽快地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综合分析,通盘考虑,科学选择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如经济主管部门改变原来的产供销政策为销供产政策,运用经济手段平衡、协调各种关系和矛盾;有关部门组织人力,帮助企业分析市场趋势,督促企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保持平衡等。在此基础上,对那些短时期内没有能力转轨变型,没有能力开发、更新产品的企业,该压的就压,该并的就并,搞好治理整顿,才是促进生产发展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