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机引农具厂翻砂工杨志善当了32年工人,翻砂活就干了20年。球煤铸铁难度大,技术高,但他把造型、浇铸、清砂、退火四个工序弄得样样精通。去年3月,55岁的杨志善退休了。厂里的领导和职工都恋恋不舍,他心里也觉得涩涩的。
去年机械电子部给他们下达了生产5000台“陕西——123型”双向单铧犁的指令性计划。为了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任务,厂领导亲自组织技术力量严把每一个工艺环节质量关。但是,翻砂车间大都是些十八、九岁的临时工,技术都不熟练,产品成品率只有20—30%。翻砂车间出不了成型产品,锻工、钳工、车工都没活干。车间亏损,工厂没效益,而农民买不到犁干着急。在这种情况下,厂领导决定重新聘用退休工人杨志善。
翻砂车间活重、脏、累,加上铁水温度高,时常把衣服烤得到处是窟窿。正式工没人去干,铸工几乎全是临时工。杨志善重回车间后说:“企业有了难处,咱退休工人不能当看客。”
一回到车间,他就与60多个毛头小伙子打成一片,同吃同住,手把手地教技术。连开三炉,产品成品率都在80%以上。工人们欢呼跳跃,又有活干了。去年11月底,厂里召开动员大会,提出“大干40天。拿下1000台,全面完成部计划”的口号。全厂职工齐心协力,努力拚搏,截至12月底,生产出了5500台双向单铧犁,超额完成了部计划,而翻砂车间在40天内生产出了1600台犁辕部件。杨志善重振雄风,带兵有方,厂里奖给他100元,他当天买了20斤花生、瓜子、糖,和大家共享胜利的喜悦……
本报通讯员 王龙
本报记者 田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