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意愿就是工会的任务,群众的困难就是工会工作的对象”。这是赵清明主席的一句口头禅。多年来,不管哪位职工来工会反映问题,他都给予热情接待,使群众怀着期望而来,满意而归。改革初期,工厂为提高出勤率扣发了职工病假工资,职工反响较大。他广泛收集职工意见,建议行政按劳保规定执行,保护了职工的利益。后勤工作难度大,又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赵清明根据职工的愿望从1983年组织了后勤优质服务赛,7年坚持不懈,使职工反映强烈的住房、医疗、孩子入托、饭菜质量等问题得到了解决或缓解。
赵清明常说:工会干部为职工说话办事要注意三点:一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二要抓住有利时机;三要有耐心。他正是把握住了这三点,先后为职工办了50件好事,在职工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8年春,200余名1970年前后进厂的职工怀揣“腰包户口”联名上书工厂和工会,要求解决住房。赵清明认为这部分人的要求是合理的,但工厂一下子又拿不出这么多房子来,经与厂长紧急协商,决定由行政、工会和无房户代表三方组成调查小组,对房产状况和无房户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经过三个月的工作,确定了急需解决而又符合住房规定的170户,由业务部门陆续安排住房。联名上书的职工不论是否分到房子与否,都心服口服,维护了本厂的安定团结。
赵清明常说,真正的维护和代表职工的权益,最重要的是发扬工人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带领大家齐心协力,在生产经营上为企业出力使劲。为此,他一方面着力抓职代会工作,积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同时注意发挥工会优势,发动群众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在劳动竞赛中,他不仅重视对优胜者的物质奖励,而且更重视精神鼓励。1981年他建议在文化宫开辟“光荣座”,谁完成工时定额高,谁就得到一张连看一周或一月的“光荣座”电影票。电影开映前幻灯宣传介绍“光荣座”上的人物事迹,号召职工向他们学习。这一着大大激发了群众的热情。原59车间一个小伙子,在这项活动中,工作很努力,连续超额完成任务,坐上了“光荣座”,他全家很感动,说工厂把孩子教育出息了。从1981年到1984年,全厂有6千多人次坐上了“光荣座”,为工厂完成生产任务做出了贡献。1985年,3个产品车间任务重而人员不足,赵清明与有关同志商议,决定在这三个车间组织干部经济指标赛和工人优质、安全、工时翻番赛,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343名工人参加的工时翻番,共超工时8万多个,创值164万元。干部参加的经济指标赛,也使消耗指标下降,效益指标上升。1986年初,军品任务锐减,工厂开工不足。赵清明很着急,他动员群众提供信息,召集工会干部逐车间研究产品开发项目,并向行政建议举办民品展览会和民品开发汇报会,为工厂找到了一批有发展前景的民品项目。现在工厂的几项重点民品还是那时工会提出的。
为了使职工人人关心企业生产经营,赵清明很重视企业利益共同体建设。1989年,他积极奔走协商,与行政签订了“建设企业利益共同体双保合同”,教育职工关心国家和集体利益,动员职工参加企业风险金抵押,不仅为工厂筹集了655万元资金,而且使职工把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命运紧紧捆在了一起,增强了主人翁观念,涌现了一大批爱厂如家,努力奉献的好职工。 (西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