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西安市西郊几个大厂夹缝里隐藏着的一个小院子。大门陈旧,厂房简陋,百十个正式工和临时工正忙碌着。令人难以想象,那个名扬神州、一口气为陕西捧回全国食品博览会三枚金牌的“秦俑”牌瓜子,就是在这里生产出来的。也正是面对此景,记者才掂出了一年双增双节十余万元对于这个加工场的份量。
他就是曹树轩。中等个,长头发,短胡须,30来岁,一副不修边幅的打扮。但一交谈,便立即显示出他作为西安市果品副食公司玉祥批发部秦俑瓜子系列炒货场负责人的精明能干。
原先,他在省上一家大机械厂工作,由于离家太远,前几年才调到这儿当头头。面对简陋的厂房设备,曹树轩决心改变现状。他想起当业务员时,见到上海人用机器炒白瓜子的情形,灵机一动,我为何不能推而广之,把它用到秦俑瓜子上呢!小伙子是个利索人,他组织职工日夜试验,终于把炒货“南瓜籽”工艺由人工炒改为炒机炒。这项改革不只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工效一下子由两人一天生产4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整整就是10倍。
初战告捷,小伙子并不满足,他深感生产工艺的落后陈旧,便有针对性地逐项进行思考和改进:炒货的头道工序是淘洗。但自古以来都是人工操作,8个工人一天只能淘4000斤,其中还让水漂走不少。曹树轩不知怎的把改进措施与搅拌水泥联系起来。他掏了2400元弄回一台破搅拌机一捣腾,当即派上了用场。仅此一项工效就提高了三倍,一年节资一万四千元。淘洗之后的第二三道工序是浸泡和烧煮,以前是16个小时,他四下想办法,缩短到2个小时。但仍不满足,现在他正准备搞筛选机。一旦成功,原料经筛选直接上炒,仅水每日就可节省十几吨;另外,此机还可用于成品灌包,使目前每日灌包由7人减少到两个人。
大处着手,小处他也没放过。
放置成品,一直用蒲篮。曹树轩一算账,平均盛3300多公斤就要损坏一个,一年下来就是三四百个,价值近4000元。他改用廉价的罗筐,8000多公斤才损坏一个。举手之劳,节约就是3000多块。
装成品的麻袋内衬塑料袋,过去在场内包装中经常因撕裂损失掉了。它每个成本1元,每天都用一百五、六十个。他试验用封口用的热合机重新补用,内部周转,提高了袋子利用率,仅此一项,一年又节支一万一。
他还带领职工修改炉灶利用废煤,筛选炭渣。大的给煮锅用,碎末卖给茶水站、澡堂。在他带动下,职工们自己装卸车,自修电器、鼓风,旧包翻新,又是好几万。
就这样,不到一年时光,曹树轩带领职工为企业节支就是10万多元,要知道这儿是个仅有正式工23人的小场。由于技术改进,生产能力也大大提高。他们前年的产量是120万公斤,而去年已达到155万公斤,今年头两个月就生产了35万公斤。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高质量、大批量迅速投放,就意味着能早日占领市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采访中,记者曾问曹树轩怎能有这么多的道道。他露出年轻人的真朴,咧嘴一笑:“这也没啥,让谁都能弄出来。咱就是吃这碗饭的。”
话语极平常,但却令人感叹不已:普天之下炒货场不下千个,操此业者当以万计,他们都可曾如此想过,或付诸行动了呢?!
本报记者 郝振宇
田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