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煤城韩城的大街小巷,穿梭行驶着众多的摩托车,成为人们上下班时兴而又普及的代步工具,也为这座历史名城增添了几分现代化的景观。
行走驻足间,常有一辆接一辆的摩托车“嘟嘟”地鸣叫着,擦身而过。骑摩托者多为中青年人,偶然也有六旬开外的老人。每逢上下班车流高峰期,新城至老城区摩托车一辆连着一辆,象撒落在大街小巷中的一串流动着的若断若继的珍珠。记者从新城接近老城区的坡下到市中心,在不到一小时内擦身而过南来北往的摩托车竟逾百辆。据市交警大队的同志介绍,目前韩城市区摩托车的拥有量已达2000多辆,占私人车辆拥有量的58%,总数位列渭南地区第一,人均量大大超过西安、咸阳等大中城市。以职工为最多,个体户、干部、城郊农民也不少。象韩城电厂等一些单位,已有半数职工家庭有了摩托车,成为职工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
韩城摩托车的普及,得益于这儿经济的起飞。桑树坪、下峪口等煤矿的开发,不但提高了职工的生活水平,而且也富了附近的农村,不少人开办了小煤窑、石灰厂,跑起了运输。而韩城地区2/3为山区,坡大沟深,交通很不方便。于是,当人们富了起来,他们的眼光更多地不是投向冰箱、彩电,而是首先解决交通工具问题,购置摩托车,以利于生产和工作。当然,从另一方面讲,韩城市区的新城、老城、矿务局相距较远,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来往不是下坡,就是上坡,自行车费力太大,而目前市内又无公共交通线路,也是职工不得不借助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摩托车的原因之一。这不能不说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缺陷。同时,这众多的摩托车也给行人增加了不安全感,给城市带来了更多的交通事故。
本报记者 刘鹏 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