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条约不可轻许”

——鸦片战争中的王鼎

2023年08月17日

王多立

一百五十年前,当鸦片战争的炮火在中华大地上弥漫的时刻,中国人民同西方殖民势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血染炮台……,当时身为军机大臣兼协办大学士的王鼎,尸谏道光,反对议和,演出了鸦片战争史上颇为悲壮的一幕,表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王鼎(1768—1842),字定九,号省涯,陕西蒲城人。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是道光帝“赞襄依赖”的重臣。

道光十八年,王鼎上书道光帝,主张严禁非法的鸦片贸易,坚决驳斥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等人的弛禁主张。是年底,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七十余岁高龄的王鼎亲自为之送行,以示支持。

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爆发,王鼎坚决主张抵抗,反对弛禁派的投降活动,他成了林则徐等抵抗派在朝内的代表和代言人。英国侵略者在广东等地遭到林则徐的迎头痛击后,于八月份北犯天津白河口。清政府惊惶失措,道光帝委派琦善同英军谈判,并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将林则徐、关天培等人革职。王鼎上奏“力保数人”,道光帝鉴于战势严重,命林则徐以四品卿衔,留前线参赞军务。这是鸦片战争中王鼎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第一次保护了抵抗志士。

一八四一年二月,琦善因擅割香港被弹劾。道光命将琦善锁拿进京,王鼎奉旨会审,他上书道光帝:“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同时将与此案有关的卖国分子一并缉拿下狱,沉重打击了投降势力,有力地支持了爱国将士的反英斗争。

腐朽的清政府,被敌人的坚船利炮吓破了胆,道光帝决定屈膝投降,为了清除投降议和障碍,将林则徐“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正当王鼎苦于无力保全林则徐之机,黄河在开封决口,王鼎遂以林则徐熟悉河工为由,保奏林则徐治理黄河,希望留林则徐于中原,一方面稳定军心,另一方面使林则徐有机会另行重用,道光帝准奏。但在河工治理完毕以后,道光帝就谕令“林则徐仍往伊犁效力赎罪”。王鼎留林则徐于中原的努力失败了。

林则徐、邓廷桢被谪戍边陲,投降派控制了朝政,投降论调甚嚣尘上。王鼎知事已不可为,但他仍作了最大努力,同投降派进行公开的廷争,并屡次上书道光帝,反对议和,力保林则徐。然而这时道光帝议和决心已定,王鼎最后的廷争也就不可能取得任何成果。

王鼎的心在流血。作为一个有血性的爱国人士,他不能忍受国家蒙受战败投降的耻辱,更不能忍受投降派在他眼下从事卖国投降活动。王鼎不可能再作出更为明智的选择,只能效法古人,横尸相谏,期望以个人牺牲来换取道光帝的醒悟。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二十日,七十四岁的王鼎,“仿史鱼尸谏之议”,以死劝谏道光帝:“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先开,穆不可用,林不可弃也。”

就这样,王鼎以悲剧性的方式结束了其宁折不弯的人生旅程,然而并没有结束他痛恨卖国,力挽中华的灵魂。

上篇:人情味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0/5/19900529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0-05/29/06351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