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
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是在1888年暮春当他移居到俄罗斯克林附近的庄园时写出的。这是他从70年代末期以来创作生活充满了不安和矛盾的11个年头之后,写出的一部巨作。
柴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创作的悲剧性的特点,“第五”也不例外,但是,柴作品中的悲剧性是通过矛盾和斗争来表现的。柴的“第五”与贝多芬的“第五”有着一个共同的“命运主题”,这个命运的阴暗形象作为一个主导动机贯穿在所有乐章中。但是完全听从命运并没有成为这部交响曲的思想结论,整部交响曲的思想内容是按照作者的构思,从怀疑怨诉到谴责,也就是最后通过斗争去克服悲惨的命运的。
大家从第一乐章的开始可以听到黑管的阴暗的音色和弦乐器的沉重和弦相陪衬的类似葬礼进行曲的主题,接着音乐发展到第一主题,奏出了在斗争中显得疲惫不堪的人们的苦难。第二主题仿佛创造了幸福和希望的境界,终究未能克服阴暗和悲悼的感情,音乐从不安渐次到沉寂结束了本乐章。
作为第二乐章,是柴可夫斯基交响曲作品中最热情横溢的。第一主题与引子音乐,由圆号吹出具有温暖的抒情和暮春诗意的乐句,接着第二主题由双簧管吹奏的明朗质朴,好像是对第一主题的答句和补充。这就是作者在构思中所要体现的那“一线光明”。两个主题反复陈述,配器色彩的变化,使人们感觉到音乐的牧歌风味又有着静夜的风景描写。但矛盾仍然存在,“一线光明”和“不,没有希望”在斗争着,最后,虽然音乐又一次被恶毒的命运主题打断,但是整个乐章以“一线光明”的平静温柔的主题乐句作为结束。
第三乐章是圆舞曲式。这首圆舞曲与前两个乐章形成了缓冲性的对比,音乐本身特别轻盈,娇媚,在温和亲切的气氛中,一切痛苦暂时忘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闪闪烁烁的、变幻无常的舞蹈形象,表现出轻盈、愉快但略带焦急的感觉。这一乐章是作者矛盾心情的一种流露,结局清楚的说明:想要在沉寂中忘却一切是不可能的。
第四乐章是终曲,它表现了节日欢乐景象和对命运斗争的胜利。
开始序奏仍然是庄严的命运主题,以后在不同的配器上不断反复出现,但很快就出现了突如其来的乐队全奏。号角声与各种不同的乐器组合奏出了浪潮起伏般的以舞蹈主题为基础的音型,气概豪迈,结尾时,命运主题高奏,弦乐与管乐互相呼应,继之乐队全奏使庄严、辉煌威武的气概达到高潮,乐曲一泻千里地在欢腾胜利的气氛中结束。
刊头设计 刘靖宇
本版编辑 冯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