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逆潮流而动”在一线拼搏

王保印不当干部当工人一年革新15项

2023年08月21日

本报讯 当一些生产一线工人纷纷找门道,托关系往科室钻的时候,西安电容器厂武装部的王保印在当了17年干部、临近不惑之年的时候却要求去一线当工人。下车间后,他在生产中排难攻坚挑重担,还搞成了15项技术革新,在该厂引起了震动。

1987年5月,王保印看到一些工人相继离开岗位,生产一线人手很紧,很多难题得不到解决,直接影响工厂的发展后,决心树正气,“逆潮流而动”,到生产一线当工人,但厂领导在收到他的申请报告后,却坚决不同意。王保印从1968年转业到西安电容器厂武装部当干事以来,办事扎实,业务熟练,工作搞得十分出色,先后9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另外,领导怕他没当过工人,不掌握生产技术,干起来吃力。但王保印铁了心了,硬是象战士请求上火线那样软磨硬缠了1年多天气,终于把领导撼动了。

1988年底,王保印来到该厂二车间当了工人。车间领导为了发挥他这位优秀党员的作用,派他当了个大班班长,分管引线组,打包组,绝缘组。为了尽快适应工作,他不会就学,不懂就问,拚命地工作干活,引线组的活干完了去打包组干,打包的活干完再到绝缘组去干,忙得一会都不闲,仅用两个月时间就熟悉了生产的各道工序。

王保印在工作中勇挑重担,有股子拼命劲头。去年10月,用户急要的3种产品集中压到了打包组,可打包组只有3个人,生产不出来。王保印向车间主任要求自己带个助手干最大最难干的产品,当制做到最后一台产品时,气夹子突然失灵,夹住了王保印右手,食指被夹得血肉模湖,血流不止。同志们送他去了医院,可下午一上班他又出现在车间。同志们劝他回去休息,他却说,轻伤不下火线,我右手不行,左手还能干。他硬是用左手开吊车装完了最后一台产品。

王保印到一线后积极攻克生产中的难题。长期以来,该车间为生产的大容量电容器装芯子时,都是拿木榔头砸,噪声震耳欲聋,且箱壳口焊缝易裂,造成产品击穿渗漏油。上下工序常因此发生矛盾,质量管理部门也对此很头痛,王保印反复思索、画图、做样板,但都失败了。这时有人说,咱厂那么多工程师、技术员都不管,你操那份闲心干啥?不是寻着自找难看吗?可他没有气馁。一天,上街看到一个推车卖醋的拿漏斗灌醋,非常顺溜。这一现象启发了他,于是一个定名为“导向槽”的装芯专用工具诞生了,从此车间里的噪音没有了,工作效率大为提高,过去平均装一台芯子需5分钟,现在半分钟就完成了,且质量比过去好得多。

该车间使用的斜压床是从美国引进的为电容器产品压装打包的专用设备,但工作时密封件两弯折衬垫总是相撞,影响产品质量。王保印脑子一转,制作了大、小两个插板解决了问题。

“王师傅,你想办法把我们也解放出来吧!”渐渐地王保印革新创造有了点名气,车间芯子压装组的女工们也来请他排忧解难。该车间芯子压装机床近一米高,一百斤左右的芯子上机压好后,得用手搬下来放在柜架上,既笨重,又不安全,对那些女工来说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王保印很快设计制造了一台活动滑车,芯子压成以后,操作者把滑车拉到压装机前,用手把芯子一推,芯子就自动顺着倾斜的滑板溜到柜架上。就这样,王保印到车间一年多来,已有15项工艺革新工具有效地用在了生产上。今年“七一”前夕,王保印又一次被评为公司优秀共产党员。

本报记者 曲亚沙?

上篇:没有了
下篇:秦都区职工上半年人均增节438元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0-08/02/06509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