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虫虫干部”吴志清

2023年08月21日

在宁强这个山区小县里,也许谁也没有想到,生长在天府之国的吴志清,会在这儿一蹲就是30年。细细算来,他曾经为这个县保产和挽回粮食损失2亿2千多万公斤;为这里的农民直接增加收入5亿多元。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给他起了个浑名,叫“虫虫干部”。现在他是宁强县病虫测报站的高级农艺师。他的事迹曾被拍成电影《庄稼医生》在全国放映。

32年前,一个夏日的夜晚,在铁六局宝兰工程处宝鸡工作组的工棚里,吴志清躺在床上怎样也睡不着。22岁的小伙子失眠了,一位老农捧一把病虫袭过的麦穗向苍天祈祷的情景,总是在他眼前晃动,他的泪水悄悄地流出来了,直淌到心窝里。

“我要上学去,去考农业学校”。吴志清暗暗下了决心。向铁路工程处的领导提出了请求。工程处的领导打量了这个干瘦的小伙子许久,点头了。

就这样,吴志清离开了已经工作三年的铁路,开始了他的“农命”生涯。

他考上了陕西省农业学校,毕业前夕,老师征询同学们对分配工作的意见。吴志清说:“我要到宁强去”。宁强是陕西省最穷困最偏僻的县之一,面对年年都是三好学生的他,老师愕然了,但最终还是支持和表彰了他。

荞麦是宁强山区特产的农作物,荞虫又被山里人称为“神虫”,荞麦受其侵害,常常是只播种,没收成。吴志清一到宁强,就先从这“神虫”开刀。八、九月,烈日当空,吴志清一头扎进荞麦地里,一株苗一片叶地看,搜寻荞虫的蛛丝马迹。半月天气过去了,却连一只虫卵都没有见着。直到九月下旬的一天,在红石梁半山腰的荞麦地里,突然发现了一个覆盖着白色茸毛的卵块,吴志清心头一惊,迅速将叶片采摘回去,经过人工培育,卵虫蜉化出壳,一月后又变成了蛹。

第二年八月,这蛹里飞出了一只淡黄色的小蛾,但这小蛾子到底是不是“神虫”呢?吴志清查遍了昆虫资料,都找不出有关荞虫的任何记载。这可苦了吴志清。第三年,吴志清又熬在蒸笼般闷热的荞麦地里,仔细观察,一连数日过去了,小蛾子却总是不同他照面……

一天夜里,吴志清拿着手电筒又钻进了荞麦地。在手电筒的光束里,终于一群群的小蛾出现了,和去年孵出的那只一模一样。吴志清整整观察了一夜,直到黎明时分,小蛾离去,他才回到住处。

荞虫大体可以确定了,但吴志清还要再论证。为了取得更精确的数据,第四年,他在自己的窝棚旁种了一块荞麦,日夜守护观测,记载了大量的数据,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一年又一年,吴志清熬过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终于摸清了荞虫的虫态特征、生存习性、危害程度和活动规律以及防治对策,写了一万多字的《荞虫发生与防治研究初报》论文,经过我国著名昆虫学家周尧教授鉴定,给荞虫定名为“荞麦钩翅虫”,它填补了我国昆虫学系统研究方面的一个空白。

吴志清过了而立之年后,在他的家乡内江娶了一个农村姑娘成了家。新婚蜜月还没度完,吴志清就回到宁强,一头扎进庄稼地里。几年下来,制作了病虫实物标本1200多种,掌握了448种病虫发生、分布和危害情况,印发了10万多份病、虫、草、鼠疫情况预报。整整5年,他都泡在庄稼地里,没有回过一次家。他何尝不眷恋亲人,只是他把事业看得更重。当了解了这一切后,贤惠的妻子原谅了他。

又一年,吴志清的妻子到处奔走,托人求情在家乡给丈夫联系了一个对口单位。但是吴志清却不动声色,直到调动的事吹了吴志清还是不吭气儿。妻子以为他嫌单位不理想,只好再次奔波。后来又联系了一个比较好的单位,这回妻子怕丈夫拖拖拉拉,把机会错过了,专程从四川赶到宁强,催他尽快办理调动手续。吴志清也婉言拒绝了。

还有两次,组织上要调他到工作环境条件好的汉中地区农研部门工作,吴志清说,我离开了山区,我的科研就会中断,宁强的自然环境比在汉中更能发挥我的长处。

就这样,吴志清几次谢绝了幸运之神的光顾,依然在为宁强人民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王铎 行欣 茂兴)?

上篇:黄滩梁煤井发生一起死亡5人重大事故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0/11/19901101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0-11/01/06674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