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涧菁
被称为“国剧”的京剧,主体由徽调发展转化而形成。从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班社由安徽入京得势,后掌握了北京剧坛的全局,至今整整200年了。
三庆班早期所演为徽调和昆曲。清·杨懋建《梦华琐薄》称:“三庆日轴子,每日撤帘以后,公中人各奏尔能,所演皆新排近事,连日接演。”班主由高朗亭、杨月楼、程长庚等名家先后担任。四喜班以演昆曲著名,《梦华琐薄》称:“四喜曰曲子,先辈风流,屹羊尚存。”春台亦演徽调和昆曲;只有和春班是演汉剧的。
四大班社的进京,和清朝皇帝为庆祝寿诞有关,也与当时的班社流动演出以谋求生活紧相联系。从四大班社进京之日到1810年(嘉庆十五年),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变化,通过与其他班社的合演、合并,吸收了昆曲、高腔、秦腔、吹腔、二黄等等声腔,原来的徽调已有很大的丰富和衍化,但是尚未形成一个新的剧种。只有到了同治年间,三庆班到上海演出,才第一次有了“时兴京调”之说,之后才被人称为京戏,京剧之名由此而得。
京剧的发展流变到形成一个剧种,是博采众家之长,广纳各家之异,而加以创造性的发展才形成的。其间经过了一段漫长的路程。它是真正地杂交创造的产物。从剧本、音乐、表演、到舞台美术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
以京剧名伶谭鑫培来说,他的唱腔冲破古老而僵化的模式,兼采各家之长又独出机抒,表演上也多从现实生活中吸收而加以艺术创造,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和表演体系,被尊称为京剧的祖师爷。陈彦衡《旧剧丛谈》称他“集众家之特长,成一人之绝艺,自有皮簧以来,谭氏一人而已。”他唱腔轻灵圆活、高低自如;且文武昆乱,无所不能,誉满京津,无人不知,被称为“小叫天”。八国联军进攻京津时,有人作庚子即事诗说:“太平歌舞寻常事,到处风飐五色旗,家国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梁启超曾题诗说他“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载轰如雷”。由此可见一个为艺术而创新有所成就的人,得到了人们怎样的尊敬。
艺术的生命确实贵在创新,株守陈规,遁旧蹈制,就不会有艺术的发展。而创新又需要有一大批勇于改革和敢于创新之人才。京剧其所以发展壮大而成为一大剧种与它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一大批卓而不群的创新人才分不开。前有谭鑫培、梅巧玲等“十三绝”,后有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还有余(叔岩)、马(连良)、周(信芳)、谭(富英)四大须生和和杨(小楼)、尚(和玉)、金(少山)、郝(寿臣)等花脸、武生,真正是群星灿烂,百卉齐妍;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不断地开拓、创造和丰富、发展,从而把京剧推向一个十分鼎盛的时期。京剧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和创新的历史。我们今天来纪念它,就是要继承传统中优秀的东西,依照其创新和创造精神,使之更加发扬光大,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