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戈壁红柳

——记青年地质工程师刘华山

2023年08月21日

1989年2月,广西南宁,冶金部地质找矿表彰会正在这里举行。一位身材壮实,脸色黝黑的青年,手捧奖状站在台上。他的脸上没有笑容,却流露出坚毅、深沉。他就是陕西冶金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年仅36岁的西北冶金勘探局五队地质工程师——刘华山。

1976年,刘华山从桂林地质学校毕业,和女友一起被分到了桂林地质研究所。但是,他和4名好友,却坚决要求到大西北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刘华山告别了热恋中的女友,告别了年迈的父母亲,告别了风景如画的桂林,与伙伴们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一到兰州他就去报到。接待他的劳资干部对刘华山说:“你的情况已有人告诉我们,你就留在兰州吧”。“不!我要到基层分队去,我是来找矿的,哪里艰苦,我就到哪去”。于是,刘华山被分到了祁连山下的地质小分队。

地质分队的环境,比他想象得更差。周围是浩瀚的戈壁滩,大如斗、小如豆的鹅卵石铺在上面,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气候又极其干燥,刘华山到了不几天,鼻子就充血,嘴唇裂开了一道道缝,空气稀薄,整日弊闷的直喘。但这一切对刘华山来说,还不是最难过的关!

刘华山在队上搞普查,每天要顶风冒雨走几十公里,灼热的太阳照在身上仿佛要把人体中的水分烤干。刘华山的脸上、身上起了皮,又变成了泡,一撕就象蛇脱皮一样,一片一片的。有时当天回不来,就住在农民家,找不到人家就睡在卡车上或随便找个地方打个盹。

一次,他和一位老地质工程师出外搞普查。中午,俩人随身带的水喝完了,肚子也咕咕叫。嗓子火辣辣地直冒烟,别说吃干饼,连唾液都难咽下去。实在没劲走了,可是不能停,停下来就是死亡。他们一步步往前挪,不知走了多长时间,他俩发现了雨后的一小坑积水,浑浊浊的,小水坑旁边到处是干粪。老工程师二话没说,用手拨开上边漂浮的杂物,掬起水就喝。在一旁的刘华山别说喝,看了都想吐。“华山,快来喝呀!”“我……”“这算啥!没水时我们连尿都喝过!”望着老工程师,刘华山双手捧起水到嘴里……

面对这样险恶的环境,单调的生活,刘华山思想上也有过激烈的斗争,但他终于没有动摇。1979年,他的女友发出最后通谍:你要再不调回桂林,咱们只好分手……。

刘华山给女友去了一封信:“咱们是学地质的,就要为国家多找矿,这里有丰富的宝藏。你来,愿意吃苦大西北人欢迎你,如果不来,你就另找吧!我要在这里安家了。”

从1976年到1982年,刘华山一直搞普查。在普查季节,他每天背着地质工具,从住地到工作区来回要走40多公里,许多比他壮实的青年都有些吃不消了,经常隔一天跑个来回,刘华山坚持每天跑一次。他一年中跑了多少公里,谁也说不清,只知道他一年跑坏了几双登山鞋。他普查到的矿种有金矿、铜、铁、锑……受到了领导和“老地质”的赞扬。

镜铁山是酒钢的“粮仓”,眼见矿藏量一天天减少,酒钢先后4次给部、省打报告要求补勘,增加铁矿储量。

1984年8月,冶金部,甘肃省政府联合在酒钢召开现场办公会,决定加快镜铁山桦树沟西部矿体补勘工作。1985年五队接受了补勘任务。可是打钻不理想,计划见矿的地方都没见到矿。有人打退堂鼓了。队长找到刘华山,刘华山毫不犹豫地挑起了项目负责人的重担。

刘华山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他一面向老技术人员请教,研究分析前任的资料;一面实地查看,设计了一个深400米见矿的打钻方案。他和项目组的伙伴们白天下井,晚上对比资料,每晚要等夜班人回来问清地质情况,刘华山才睡觉,梦中都是钻孔的速度。由于长时期劳累,在施工的紧要关头,他的身体垮了。只要一进洞,患关节炎的双腿就疼痛难忍,他咬紧牙关顶着。双眼视力急剧下降,两米外的物体都看不清楚,可他还坚持着。队领导从劝说,到命令他下去,他才不得不离开工地去医院。经过几家医院检查,是晚期视网膜脱落,有失明危险。医生再三叮咛他“只有安心住院治疗、才有挽救的希望。”他却对医生说:“我是项目负责人,山上正在打钻,我的心早已飞到山上,这院我不能住。”在他的再三恳求下,医生只好给他开了针和药,放走了他。在山上,刘华山一边打针吃药,一边拼命地干。在黑黑的坑道里,他不知摔过多少次跤,碰过多少次壁,脸上、身上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不知是“生命在于运动”的哲理,还是他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他一天没休息,3个月后,眼睛倒奇迹般地痊愈了。

1986年,打钻效果不好,打到510米也没有见矿。在勘探局召开的设计审查会上,有的人说桦树沟是断层结构无矿,应该停止。刘华山据理力争,赢得了领导的支持。刘华山顶着各种压力又修改方案,把现在的510米钻下滑到600米,结果打到582米时,打到了90米厚的矿体。1987年打了19个钻孔,有18个见矿,是5队在桦树沟补勘中获得地质效果最佳、钻孔见矿率最高的一年。从见矿来看,刘华山否定了过去许多人认为桦树沟是背斜结构无矿的论点,他证实了桦树沟是向斜结构,有大矿存在。

1988年,他们又在西部发现48米厚的铜矿体。

1989年,刘华山领导的项目组向上级提交了7万多字,90多张图,上万个数据的《桦树沟铁矿体16——6线补勘报告》。探明铁矿总储量为1.824亿吨,铜矿体可望达到中型铜矿。

刘华山项目组的成绩、报告论点,使许多老专家惊讶。中国有色总公司把桦树沟列为一个成功的模式。国家计委今年拨专款50万元给五队,要求加快铜矿普查,9月13日,刘华山他们又登上了镜铁山。

戈壁红柳,扎根荒漠,默默地固沙土挡风暴,造福人类。刘华山就象那红柳一样,竭尽自己的浑身能量,为祖国找宝探矿,报效祖国和人民。 (罗西民)?

上篇:工人钟锦珊研制成机械拉研装置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0/11/19901127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0-11/27/06719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