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革
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经常同哪些人接触,跟哪些人交朋友,做为家长来讲,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革命老前辈谢觉哉曾经说过:“和好人交朋友,爱到朋友的帮助,自己就随着好了,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坏人交朋友,受到朋友的侵蚀,自己就随着坏了,所谓‘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所以我们要知道择友,要交‘益友’,不交‘损友’。”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忙,家务事多,往往不太了解或忽视孩子交朋友,一旦出了问题,才大惊小怪起来。
两年前,一位孩子母亲忧心忡忡地找我说:“刘老师,你说咋好呀,我家老二是你教过的学生,你教他时,每次考试没出过前三名,现在可好,二十名都出去了。放学后常常不回家,不知干些什么,你帮我管管他吧。”我教时,这孩子确实是挺不错的,不但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还是副班长呢。但上初三以后,受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竟和几个差孩子混在一起,不但学会了酗酒、吸烟、打架,还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但这些做为父母的却不了解,只看到考试分数不断下降。后来得知这些情况后,又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规定孩子放学后就回家,不准和任何孩子接触。为了把这个“小蚂蚱”拴住,父母请事假轮流看守。连上课时,父亲还趴教室的窗台上偷偷往里张望呢!有一天放学后,父亲躺在床上睡着了,孩子又找那几个伙伴出去打群架,把一个孩子打得鼻口穿血,差点送了性命,被罚了八百元……
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只和益友来往是不易做到的。正确做法是推心置腹地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讨论,用生动、具体事例说明为什么不同某某交朋友,讨论要具体,说理要透彻,语言要中恳,要使孩子心悦诚服。如果还不奏效,采用“间段隔离法”有时也管用。把孩子送到亲友家读书,做“感情切断”,等孩子有了免疫力再接回来,也许会步入正轨了。总之,家长要时时关心孩子交友问题,不要等出了事再着急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