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绪田
前些日子读某报纸,一行赫然大字跃入眼帘:某某县传来的佳话——县长嫁女不讲排场。不由纳闷:上级三令五申婚丧嫁娶不要讲排场,这规定恐怕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县长不讲排场就当成什么佳话广为宣传?我不明白,在报道者的心目中,县长嫁女如果放到正常情况下,该是一种什么景象?又一天读报,见一醒目标题:某某书记一日普通公民记。说的是某县委为了改变领导作风,规定每个领导干部每年要抽出一定时间下基层,为群众办点实事,这位书记按照县委规定,骑自行车到县城郊区一个村搞了一天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参加体力劳动,接触了许多群众,了解到一些过去不掌握的新情况、新问题,准备带回县委研究解决。这种做法本是极正常的事,然而在一些人看来仿佛是极大的新闻,于是,那些“秀才”们妙笔生华,极力渲染。其实,象这样的报道,不但起不到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反而会使人产生疑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书记就只当了二天普通公民,难道其余三百六十四天都是特殊公民?
把正常的现象当成不正常的现象去宣扬,往往会使人把不正常的现象当成正常现象,把特殊矛盾会当成普遍规律。这当然不能光怨写文章的人。古语道:“吴王好剑,百姓多剑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何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能经常深入基层,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好事,见了这种报道,就如坐针毡,如芒刺在背,且好生提醒“秀才”们,这样写势必会颠倒“主人”与“公仆”的关系,会使干部和群众的关系越来越远,劝他们不要帮倒忙,这类报道自然可以减少。但遗憾的是,现在有少数同志,仍在那里搞“刚听楼梯响,秀才笔下忙”,这就令人担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