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啰,猴子骑老虎啰!”
“票价不卖一块五,只卖三角啰。”
去年初春的一天,在勉县黄沙镇物资交流会上,一位身着“三点式”泳装的姑娘,冒着寒风细雨,不时地将披风撩起来亮相,招睐观众。尽管她使尽了浑身的解数,可她的“走棚”圈内观众还是寥寥无几。
对面的戏台前,观众却蜂拥而入,直挤的戏台前人山人海。几个不堪拥挤的小孩还爬到树上。戏台上,汉中地区歌舞剧团正在演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舞,小品《大米与红高粱》、《口哨与乐队》等节目,不时博得了观众雷鸣般掌声。
交流会结束时,来勉县黄沙物资交流会“走棚”的一些乱七八糟的杂耍“野班子”个个囊中空空,而汉中地区歌舞剧团的演出却场场爆满,观众达5万多人。
汉中地区歌舞剧团的前身是陕南区党委宣传队,成立于1949年10月,1950年曾改名为“红星文工团”,当年在这里巡回演出过《吹鼓手招亲》、《红梅岭》等剧目,给巴山汉水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近年来,由于电视的普及和其它文化活动的影响,来剧场看话剧、歌舞的人数明显地下降了。汉中地区歌舞剧团一度也很困难,上级每月只给人头费。这时有人提出去请个“炸弹”(名演员)来提高卖座率。也有港澳的文化掮客来鼓动他们去那边的酒吧演所谓的“西北风”。还有人公开地喊:“你们脱嘛,脱了就有人看了。”
但剧团干部和演员不为所动,他们一方面排演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反映大众喜怒哀乐,反映改革时代多姿多彩生活的剧目;一方面把演出着眼点由“有戏没人看的城市”转移到“有人没戏看的农村”,组织小分队送戏下乡。
去年4月小分队带着一台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主题的歌舞来长年看不到戏的勉县的黄沙、南郑、南海、湘水、平家坝等地演出。当地的老乡听说剧团来了,逢人就说:“看戏去,当年的红星家又来了。”剧团在新集演出时,高台区育红中学校长看后,来到后台说:“清除精神污染扫除黄货之后,需要送来健康的精神食粮,你们送来了,这些年还没看到这样高雅的文艺节目,你们演出作风正派,有教育意义。”并在第二天带领该校师生步行10里来新集观看演出,只能容纳800人的剧场里硬是坐了1千多。
去年下半年,中宣部和文化部联合推荐纪实话剧《大潮中的漩涡》后,他们立即自筹经费,置办道具和服装,赶拍了这出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话剧。12月初奉献给汉中市的观众后,一连8场,场场满座。
40多年来,该剧团创作的70多个剧本,演出过的282个剧目,没有一个是带“黄色”的。
目前,该团广大干部和演员又在认真研究《渴望》电视剧大受观众欢迎的文化现象,决心光大《渴望》的特色,排演出贴进生活、贴进群众的好戏来以飨观众。 本报记者 曲亚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