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呼唤“焦裕禄”
焦裕禄同志毕竟离开我们27年了,观看此片,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一种看历史片的感觉。让人深感遗憾地是,难道27年来,我们全国再没有涌现出象焦裕禄同志这样的好干部吗?抑或是有这样的好干部,我们的作家没有去写,摄影家没有去拍,报纸杂志没有去宣传……因此,只能是一个空白,留下深深的遗憾。人民呼唤更多地、当代的“焦裕禄”。假如全国两千多个县的县委书记都是“焦裕禄”,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任务不能完成,我们的国家何愁不兴旺发达,四化大业何愁不早日实现。
西安市总工会研究室 董静安
工人是上帝
人民群众是上帝,我们的责任是为人民负责。这是影片《焦裕禄》给人们的重要启迪。然而,一些干部忘记了党这个优良传统,他们往往将为人民负责与为党负责对立起来,认为领导和上级的满意即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在一些企业里,突出表现在有的领导,对工人的衣食住行问题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或唱高调作表面文章摆花架子,不办实事。这是与焦裕禄精神格格不入的。
在企业里,工人(知识分子也是工人的一部分)这位上帝主宰着企业的兴盛衰亡,因此,关心、爱护、尊重工人,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是一个企业经营者应具备的起码常识,也是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记得一位在管理上很有见地的企业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经营者给予工人精神、物质上的尊重和关照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是成正比关系,这是不无道理的。
陕西省冶金厅办公室 张立茂
把握时代的脉搏
电影《焦裕禄》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编导者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焦裕禄的形象和事迹代表了党的事业与人民的利益,必然会得到亿万人民心灵的真诚回应。近年来,一些人对雷锋、焦裕禄这些英雄人物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认为他们的形象未必适合商品经济的新形势。然而他们忽略了在社会主义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些英雄人物所代表的时代的本质特色,所代表的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别是在雷锋、焦裕禄的精神被一度“谈化”的时候,人们荒漠的心田在焦渴地呼唤与期盼着信仰的复归。电影《焦裕禄》的编导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清醒地认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态和精神需求,坚信重大题材的社会效果与社会意义,敢于拨动时代的主旋律,他们选择了焦裕禄这个崇高人物而获得的艺术成功。对于当前电影处于低潮、题材进退维谷的不景气局面,无疑是一声醒钟。
汉中市人大常委会 唐光中
一个“情”字催人泪
焦裕禄形象是一个伟大的形象,伟大在他是时代的英雄。然而,他又是一个有着干群情、同志情、夫妻情、父子情的普通人。影片以一个情字贯通其中,紧紧把握的正是那些既最容易做到的又最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展示焦裕禄思想品质和高风亮节,对观众产生巨大的震撼力。
编导为了满足观众的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合理运用煽情手段,渲染气氛,营造氛围,拍了三场渲泄观众情绪的重场戏:把县委大院百人喊冤拍得冷峻深沉;把大街上千人送行拍得情真意切;把沙丘上的万人送葬拍得雄伟壮观。这些动人心魄的场面沟通了观众与影片感情的双向涌动,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真情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真实、真诚、真挚。在真的基础上煽情是成功的。
西安人民搪瓷厂 乔永仁
历史与现实
影片《焦裕禄》为了消除时间和空间带给人们的距离感和陌生感,该片彻底摒弃以往那种乏味的官腔和空调的语言说教,大胆采用新闻纪实的手法直接切入史实,十分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灾区严酷的受灾场面。一边是毫不粉饰的大自然淫威一边是焦裕禄和人民一起同甘共苦的艰难抗争两相对比,一个可亲可敬的“公仆”形象便极其真实的轰立在人们的眼帘。
与此同时,该片并不单纯真实地表现历史而是大胆地把历史真实和时代的反思融汇,进而赋予了焦裕禄以新的理解和新的精神风貌,如“买高价粮”,“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争论”等鲜为人知的情节安排,不仅使人们对焦裕禄影象的精神境界和革命胆识有了新的认识,也使焦裕禄形象更加丰满,有了更为积极的时代意义,这种融历史和现实为一炉的创作尝试,无疑更易唤起当代人的思想共鸣,从而使该片更趋于成熟和成功。
宝鸡石油机械厂 叶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