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庚 叶广芩
早听说洋县的华阳镇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是革命老区,很想去一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终成此行。
我们去的洋县华阳区是古蜀道之一——傥骆道的必经之地。唐德宗李适、僖宗李儇为避乱均从此道入汉中。白居易在《因公事到骆口驿》中写道:“今年到时夏云白,去年来时秋树红,两度见山心有愧,皆因王事到山中。”可见此道当时之繁忙程度。
作为古道驿站、军事要冲,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曾在华阳设县治。当地老人说,因是洋州分县,人不足千,故县印只有半个。但皇上依然知道这小地方,因为此地有一块稻田所出之米做饭香飘数里,当地人年年用此米纳贡。我们看那块田,处在一个风口,并无特殊之处,长青林业局陪同的同志说,那可不一样,上下二块田虽相差一个坎,米的味道差得远呐。
华阳还有一段光荣的历史。1935年初,红25军由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由镇安、宁陕转战华阳,司令部就设在华阳镇西北两公里的红石窑村,红军在这里发动群众建立了华阳游击队,成立了一区七乡的苏维埃。二月初七,在距华阳南面四公里处的石塔河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歼敌二百,俘敌四百,打垮了尾随之敌警备二旅的两个团。
我们去司令部旧址时,天已黄昏,越过方方稻田中的小径,老远就看见司令部所在地佘家地主旧宅粉墙上的黑字标语“红军是替穷人找饭吃的军队”“穷人想要有饭吃有衣穿只有参加红军”“只有参加红军穷人才有饱饭吃”。
宅院里空空荡荡,住着几户农民,内墙也有一幅标语。红军来那年只有12岁,而今已须发皆白的村支书魏成富,手拿小烟袋,给我们讲了许多当年的事:听徐海东讲话、分地分粮、闹红……
傥骆道早已废,华阳古镇依存,老街上颓废的文武衙门、残存的石碑、戏台是它的历史。而另一边临公路发展起来的街市则充盈着时代气息。午市时,人群熙攘,四乡八里赶来的人们有卖时鲜蔬菜、山货药材的,有在小馆子里吆五喝六来二两的。冠以时潮发廊、超时发屋、洋洋发屋的小店,也以化烫吹风盘卷梳理造型优美式样新颖招徕顾客。一家缝衣铺墙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四位开国元老微笑着注视着忙碌的人们。日头一偏西,人们就收拾家什往回赶了,也许还有几十里山路呢。
华阳,在改革开放春风沐浴下,依然发挥着深山里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和天然货物集散地的作用。
当地的人们也没有忘记老区的光荣历史,没有忘记红25军北上抗日后,被敌人杀害的游击队员和革命志士。前年,在镇南的山坡顶上建起了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漫步登上234级台阶。李先念的题词“红25军的长征是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一顶”,程子华的题词“烈士精神永垂不朽”历历在目。山坡上青松翠立,许多松枝上还挂着小白花,许是清明节祭奠时绑上的吧,虽已泛旧,依然随山风摇曳。酉水河在坡山哗哗淌过,阳光暖暖照下来,静寂得令人揪心。上千年的历史,多少志士仁人的业绩在这特定的时空中凝固了。
远处传来农人吆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