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革
在报刊上见到这样一条消息:有个两周岁的小女孩,在梦中突然啼哭起来。妈妈将她叫醒后,她大声哭骂:“我不要爸爸,爸爸是坏蛋……是坏蛋……哇。”
原来一周前,爸爸抱女儿去全托幼儿园,为了让孩子对幼儿园有好印象,就先带她到儿童乐园骑木马、骑大象、荡秋千、坐摇摇船……女儿玩得十分开心,爸爸趁机做思想工作:这里的幼儿园比家里好吧,爸爸妈妈要上班,你要乖乖听老师的话,爸爸下班早点来接你。女儿一边骑着弹簧大鲤鱼,一边连连点头,十分快乐。可到快下班了,小女孩怎么盼爸爸也不来,她认为是爸爸妈妈不喜欢她了,不要她了,最终得出了“爸爸是坏蛋”这个结论。
孩子处在童稚时期,心灵是十分单纯、美好、诚实的。对待周围的事,包括父母的话——一是一,二是二,不会打折扣的。但我们做父母的,往往不理解幼儿心理,认为孩子不懂事,用“哄”的“办法”教育孩子。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认为你在“骗”他(她),继续“哄”下去就不灵了。但我们做父母的,常常不以此为戒,当孩子不听话时(实质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时),便由“哄”转到另一个极端——“训”或“打”,在孩子纯洁美好心灵中留下了阴影。所以两岁的女儿,骂“爸爸是坏蛋”,也是理所当然的。
从古至今,一些高明的,包括理解孩子心灵的家长,从来在孩子面前是讲信用的,是诚实的,说话是算数的。“曾子杀猪”——不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吗?曾子答应给儿子杀猪,如果他不杀,儿子骂他是坏蛋,我想曾子也不会脸红的,因为他深深懂得,在孩子面前,是万万不能说谎的!几千年前的曾子都能理解孩子,我们有什么理由在孩子面前说话不算数呢?我们留给孩子的——应该是“真诚”、“信用”、“美好”,除此之外还需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