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连声 本报通讯员 赵群武
他,倔犟的短发,敦实的体魄,那爬满沟壑的额头下,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眸子。搭眼一看,那种长安汉子朴实憨厚的风姿和企业家所具有的坚韧不拔的气度,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就是陕西省优秀企业家,被西安雁塔水泥厂职工称颂为“脊梁”的厂长兼党委书记韩增荣。职工们爱怜地说:“韩厂长的心血里尽是对职工的爱!”
“当厂长,不能让职工寒心”
西安雁塔水泥厂是文革时期出生的“婴儿”。由于先天不足,建厂8年生产水泥3.4万吨,亏损竟达67万元,工人工资无保障,要求调走的就达60%以上。
刚上任的韩增荣,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横下一条心:“不能让职工寒心!”
改革的强劲春风吹进了这家近乎窒息的企业。他和他的助手们一起,有条不紊地开始了对工厂伤骨动筋的“手术”:整顿工厂,改造设备,培训工人,完善管理,调整干部,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接着,他又依靠科技进步,狠抓了产品质量。他一步一个脚窝,使企业逐渐起死回生,近几年又出现一派生机;1980年至今,这个厂已向国家上缴税利近千万元,产量、产值平均年递增22.69%。使一个建厂初期固定资产只有50万元的小型企业发展成为拥有2000万元资产的中型企业,职工也由一百单八将发展到七八百人。“雁塔牌”水泥,自1984年以来,一直保持部优质量。近几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水泥质量“标兵企业”、“全国能源综合利用先进单位”、“省级先进企业”等近百种荣誉。
企业发展了,韩增荣没有把这些成绩全都记在自己的功劳簿上,而是把它看作依靠职工办企业的结果。因此,在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前提下,他努力作好关心职工这篇大文章。
“要把关心职工的立足点放到对全厂职工的关心上。”在这一指导思想支配下,他和厂里其他领导成员一起,填写了一串串令人折服的数字:建起了两幢职工家属楼和一排平房,共计6000平方米,解决了1985年以来的104户职工的住房问题;以适当补助的办法,使150户职工用上了石油液化气;两年来,为食堂投资5.3万元,实现了食堂机械化,保证每顿饭主食四五种,炒菜10多种,而且有小炒菜10种任职工选择价廉可口的饭菜。
老韩一直在基层工作,知道职工的酸辣苦甜。因而,在改善职工生活条件方面,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1985年以来,在努力为国家增加税收的同时,给95%以上的职工长了5级工资。在他的提议下,厂里还实行了“奖学金”制度,凡是职工子女上大学的每学期50元,高中40元,初中30元,小学以下20元。附近企业的职工听到这一做法,无不为老韩的远见卓识而啧啧称赞。
“开明人做事得人心!”这是职工们对老韩的又一评价。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他舍得下功夫,贴本钱。仅去年就投资1.5万元,建了灯光篮球场,购买了乒乓球案和卡拉OK音响设备等。文体活动不但有场所,而且老韩还积极参加。他的身影不时地出现在篮球场、乒乓球案前。
为了改变职工的生产条件,韩厂长更是昼陪日光夜伴灯,良思苦想。刚上任那阵儿,几十间黑乎乎的平房蜷缩着,这便是车间了。工人碎料石,用架子车运,大锤砸,无异于十六、七世纪欧洲手工作坊,整个工厂一天到晚尘土飞扬,职工一上班就得带上大口罩。此时的老韩,别提心里是啥滋味了!他四处奔波,先后筹集了一千多万元,更新了关键设备。后又经过几次大的改造,使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关键的工序实现了微机控制,减轻了劳动强度,消除了烟尘的污染,使职工的生产环境得到了改善。
就这样,韩厂长把实事办在了职工的心坎上。
要关心到职工最需要关心的时候
“当职工最需要关心的时候,当领导的却离得远远的,这怎能做到关心?!”这是韩增荣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所以,每当职工群众需要温暖的时候,韩厂长总是善解人意地雪里送炭。
那是1983年秋的一个星期天,老韩听了弟弟捎来的话后,赶忙回农村的老家看望生病的母亲。下午4时左右,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天昏地暗,暴雨倾盆而下。他毫不犹豫地卷起裤腿往外就走。
“这么大的雨,妈又有病,你……”弟弟拦住了他。
他是一厂之长呀!母亲理解儿子:“让你哥走吧,他在家里不放心。我的病,过两天就好了。”
他骑上自行车,顶着狂风,冒着暴雨,回到厂里成了水人儿。但他顾不得换下湿漉漉的衣服,立即指挥职工排水,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第二天,他又和有关领导一起,到一个个受灾的职工家里去看望,根据损失大小,分别给予了补助。谁又能知,那天他农村的家里也进了水,而且山墙还裂缝了呢!
这个厂不少职工家在郊区农村。每逢龙口夺食的三夏,他都让有关部门与车间商量做好安排,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给个别家庭缺劳的职工放3至5天假,帮助家里抢收抢种。同时,厂里还专门派出汽车给职工家里拉运麦子。提起这事,职工们都说:“平时我们想不到的;韩厂长都替我们想到了。”
西安是个有名的“火炉子”,炎热的季节生产水泥,对于那些在高温下坚持生产的一线工人来说,那个闷热劲儿可想而知。韩厂长想工人之苦,每到三伏天,就组织有关人员给车间送去清凉饮料和绿豆汤。近一两年,他还派人到附近几个游泳池联系,亲自带领职工去游泳。平时,他还经常过问职工们的洗澡问题。一次,浴池的水管坏了,他立即让总务科长落实抢修,保证不误洗澡。类似这样的事例,谁能说得清究竟有多少?!
“你咋不关心一下自己的家”
韩厂长是一个关心职工胜过自己,顾厂不顾家的人。
他自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从不因此而延误工作。10年来,他有300多个节假日都是在厂里度过。他的老家离厂只有10多里路,但每年只回去两三次,每次也都是看看老人,屁股还没暖热板凳就走。他的女儿患病要住院动手术,他只是把女儿送到医院住下后,让妻子护理,自己回厂指挥生产,连看一看的时间都很难挤出来。职工们每看到或听到这些,总是爱怜地埋怨:“你咋不关心一下自己的家啊!”
的确,韩厂长对别人的困难总是看得那么重。多年来,凡是职工有病住院或在家休养,不管再忙,他都千方百计带上礼物去探视。对于贡献大的退休职工,他更是铭记不忘,及时地给予关心和照顾。今年3月份,他的糖尿病正严重,医生让他休息。但他不但坚持工作,而且带病到西安医学院附属二院看望身患癌症住院的退休工人张青春。
要是哪个职工家中有个小灾小难,韩增荣总是坐卧不安,想方设法帮助职工度过难关。对于有特殊困难的职工,他及时建议工会、行政给以经济补助,或者发动职工捐款救济。这些同志怎能不从心里感谢呢?退休老工人王国栋病瘫在床上,他去看望时发现铺得单薄,屋里寒冷,就立即让工会买了一床电热褥。当看到房屋危漏时,就建议行政作为特困户给以资助。去年底,厂里不但送去沙石、水泥、材料,并派去建筑工,拉去所需用料,及时进行维修,仅此就花费800多元。
尽管把心掏给了职工,但他总觉得做得不够。每想到这些,心里就有些不安。
“咱不给企业攒劲,就对不起韩厂长”
“咱不给企业攒劲,就对不起韩厂长!”这是一个职工说过的一句话,它代表着职工们的心情。现在,企业焕发出了凝聚力,不但没有人提出调离,反而原来调走的又回来了不少。近两年,光分配进厂的大学生就有一二十人。每逢生产任务重、星期天加班时,厂机关的干部都踊跃参加,甚至有病的同志也不甘落后,而且从没有人提出换休或要加班费的。值得一提的是,过去那几个“调皮鬼”也成了厂里的“文明职工”或劳动模范。
每当看到这些,韩厂长就动情地说:“我们的职工多好啊!” (题图 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