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英
《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是一部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以极强的艺术手法,表现毛泽东的感情世界,而且达到一定高度。
首先,该片在音乐、音响节奏的巧妙运用,成为彭总、主席等人在毛岸英牺牲后,不易外露的内心情绪的代言者。毛岸英牺牲后,当彭总给主席拍过电报,度步在防空洞前的空地,望着一片旷野,此时,虽平稳,但缓慢且沉重的音乐,把彭总内疚、焦躁不安、不好给主席交待的情绪活脱脱地揭示出来。在叶子龙、李银桥遵照周总理的指示,在主席身体健康、睡眠充足、生日后的第二天把岸英牺牲的消息告诉主席后,主席欲哭无泪,三人相视无语,只有沉重的音响道出了叶子龙、李银桥的耽心和主席老年丧子的悲痛。使影片情感程度增强,达到较强的艺术效果。
其次,场面调度的节奏,显示出毛主席等人物内心动作的强度和速度,给观众以强烈的节奏感。有一个段落,当主席得知岸英牺牲后,几夜不眠,饿了吃点警卫员烤热的红薯。朦胧中幼小的岸英拿着妈妈煮好的红薯,笑嘻嘻地送进爸爸嘴里,父子沉浸在无限的甜蜜中,这是一个平稳、幸福的心理节奏。当警卫员出于关心而惊醒他时,主席大发脾气,一时间银幕上出现了主席怒发冲冠,忍无可忍的节奏。但接下去主席终于用强力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为向隅而泣的警卫员掏出手绢,影片的节奏又转入低沉压抑之中。当主席回过头,看到身边十几位工作人员恭恭敬敬地排成两行痛哭失声时,主席默默地摆了摆手。这时影片内外人的思想情绪的节奏又达到了高潮并融为一体。人们为主席而悲痛,为国家失去了一个好儿子而伤心,使父子情、领袖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次,编导采用静动结合的画面构图的节奏,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心理。如岸英牺牲后,刘思齐每周一次与主席的会面,对毛主席都是一次感情上的折磨,周总理决定劝主席外出视察,换换环境。路上,廓大渺远的平原,绵延起伏的山脉的静态远景画面和近处田野菜畦里随风摇摆的油菜花,公路上主席一行人乘坐的汽车迅速奔驰的动态的对立构图,形成不同强度的节律,造成运动感极强的视力节奏。这样,一方面正在完成主席等人由激烈低沉的情绪状态向平静和松动情绪的过渡,也为主席访问志愿军烈士家属,解决她们的困难,作了有力的铺垫,把领袖对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刻地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