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天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游学时,常与同学肖子升在山道上走啊走,每每遇到学校、商店、寺庙,他们就写上一副对联送进去,所得的酬金用来作为途中的生活费用,这是当时比较典型的游学形式。在他们两人当中,肖子升的书法那时还要突出些,他不仅能用手写字,用嘴咬着笔杆也能写,有时把纸摊在地上,站着用脚指头夹着笔写,他写出的字一笔一画遒劲有力,颇具根底。因此,他每到一处,看写字的人总是很多,看人越多,肖子升就写得越来劲,有时他摇头晃脑,全身运力,看得旁边人发呆。但是肖子升很爱面子,写完之后,总不想去送,怕人家嘲弄他这游学佬,每每这时,毛泽东总是笑眯眯地说:“我不怕丢面子,我去送。”又说,“子升,送对联是个好差事,有机会接触人。”肖子升虽然明白这一点,但还是难得丢下面子。自然,他们的游学活动就有了分
一日,他们来到宁乡的杓子冲何叔衡家,受到何先生和家人的热情招待,在叔衡先生的介绍和陪同下,毛泽东在离何家不远处拜访了一个贫苦农民,谈话是在深夜里进行的。在摇曳的桐油灯下,这位打着赤脚的农民向穿着草鞋的毛泽东这样倒着心里话:
“田真是没得种头啊,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得的谷子要向地主交掉七成,碰上灾年,租谷交不起,一家老小只好逃荒……”
说着,泪水几乎要溢出眼眶。
毛泽东听了,英俊坚毅的脸上露出愤懑的神情。他叹口气说道:
“这是什么世道,种田人得不到温饱,不劳而获的人花天酒地。”
第二天一清早,毛泽东就写下了一幅对联,双手捧着送给这位老农民,以表达他对这位农民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