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恒
所谓暴雨,是指在短时期内出现的大量降水。根据国家气象局规定,凡日降水量等于或大于50毫米的为暴雨;等于或大于100毫米的为大暴雨;200毫米以上的称为特大暴雨。但是,由于各地区降水强度、出现次数、持续时间以及对生产影响程度上的差异,各省气象台又有自己的规定。
我国地处中、低纬度,东南邻太平洋,西接西伯利亚,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域。因此,我国是一个多暴雨的国家。由于受季风影响,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一般出现在4—9月。通常随着时间的推移,降水自南向北推进。每年从4月份开始,南方各省先后进入雨季,称之为“江南雨季”;6—7月,暴雨中心移至长江、淮海流域,称之为“江淮梅雨”;7—9月,暴雨中心又北移至华北,称之为“华北雨季”。9月以后,雨带又自北向南退却。所以我国一般把汛期定为7—9月。但有时也不尽然,如今年,“江淮梅雨”便提前了近20天。具体降水过程是:一度梅为5月19日至26日,淮海流域及其以北地区还出现了雷雨、大风和冰雹;二度梅为6月2日至20日,其中尤以13、14日两日雨量最大,江淮地区普遍下了暴雨和大暴雨;三度梅为6月29日至7月中旬,致使上述地区水情再度紧张。
我国的暴雨不仅数量多,强度大,而且分布也很广,其中最易出现的是沿海和山区季风盛行的地区。据统计,从辽东半岛南部起,沿燕山、阴山经河套、关中、四川到两广,在这条线以南以东的地区都有大暴雨的记载。如1967年10月17日,台湾省新寨24小时降水量竟达1672毫米,因此,暴雨成灾的历史记载屡见不鲜,如1975年8月河南的特大暴雨,1981年7月陕西汉中地区暴雨、1983年陕西安康地区特大暴雨,以及今年江淮地区的特大暴雨。据悉,此次水灾已遍及18个省、市,尤其是安微、江苏、上海等地,灾情为近几十年所罕见。
但是,暴雨的成因却十分复杂,其中最常见的有台风、低涡和静止锋面等。如今年“江淮梅雨”,不仅来得早,而且雨势猛。据专家分析直接原因有二:一是副热带高压在5月中旬出现一次跳动,位置比往年偏北了3个纬度左右;二是中高纬度侵袭亚洲东部的冷空气比常年活跃而且频繁。这样便形成了静止锋面。至于深层次原因专家们正在研究,如太阳黑子活动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火山灰的散布及海湾战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