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瑞麟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民间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传说这一天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在银河鹊桥上相会,因织女心灵手巧,精通女工,故人间的少女与妇女趁织女与牛郎相会的时候,向织女乞求智巧。
七夕乞巧这一习俗,早在汉代已初见端倪,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彩女,在七夕这天“穿七孔针于开襟”。而在取材于东汉末年的《孔雀东南飞》一诗中亦有记载:“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这里所说的“初七”,即指农历七月七日的乞巧节。到魏晋南北朝时,乞巧习俗已极为普遍,《荆楚岁时记》上说:每至七夕之夜,妇女们边观牛郎织女相会,边用彩线穿七孔针,设香案,置瓜果,向织女乞巧。而至唐代,乞巧之俗更是风靡人间。崔灏的《七夕》一诗曾形象地描写了唐代长安七夕节乞巧的盛况:“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而在《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唐玄宗在宫中建乞巧楼,楼上陈列瓜果酒炙,摆设坐具,以祭祀牵牛、织女二星。并赐给宫中妃嫔九孔针,五色线,在月光下穿得者为得巧。又把小蜘蛛放在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以结网疏密,网形是否圆来确定是否得巧。宋代以后的乞巧活动更为丰富,《岁时杂记》中云,宋代东京汴梁潘楼等处出现民间乞巧市,专卖乞巧物,自七月初一起就热闹非凡。王公贵戚多结扎乞巧楼,平民百姓则多用竹木或麻杆编结乞巧棚。元明时代多沿袭唐宋旧俗,但乞巧亦有新法,即往水中丢投巧针,投针后水底影象如呈现云状、花状、鸟兽状或呈鞋、剪刀、水茄影者,即为得巧。而至清代,七夕街头有卖“巧果”的。清末,民国初年,南方各地有以麦芽、豆芽、瓜蔓等作巧芽,在七夕夜摘巧芽投入水中,如上浮并呈簪、钩、花影象的,就称得巧。
时至今日,民间妇女的乞巧自然已不囿于金针彩线之类了,而是成了妇女比试心灵手巧,显示女工成果的节日。天上的织女虽然精于纺织针线,但哪有人间妇女生活得幸福美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