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一个19岁的村干部,怀里揣着锅盔,扎着粗布腰带,风风火火地从灞河之滨上路了。他要出外闯一闯,见识见识汽车。谁料想,这个“愣娃”一年后竟开上了德国产的依发大卡车。如今,他已成了响当当的“老把式”、老劳模、老先进。他,就是咸阳汽车运输公司一队的司机张宝汉。
也许是生在黄土地长在黄土地的原因,张宝汉对汽车有那么一股实实在在的特殊的爱。在他开的车上,看不到破椅坏座,摸不着灰尘,总给人一种窗明几净的清爽感。每次出车回来,不管多晚多累,他总要把车从表到里保养一番,主要部件检查一遍。不是紧固螺栓,清除火花塞积炭,就是调整分电器间隙,清洗化油器,要不就是看看轮胎气压,试试刹车性能。……直到一切都满意了,张宝汉这才洗净手,燃上一支烟,哼着秦腔往家遛。
长途汽车司机有一句口头禅:“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半路耍麻达”。可张宝汉开的车没有一次因机械故障在途中抛锚。秘诀何在呢?按理说,司机只管开车,坏了,有修理工。张宝汉没有这种依赖思想,别看他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为了掌握车的机械性能,他有空就往修车组跑,跟修车师傅们一块拆卸、装配,还一遍遍的啃资料,渐渐地摸索出道道来了,凡是他开过的车,不管是卡车、客车、国产的、进口的,他都有一套保养绝招。一个刹车布别人只能用一个月,他可用三个月。同一时期投入运营的车,有的换了主要部件,有的停驶待修,可他开的车一个部件也没换照样跑得欢。按部颁标准,解放车行驶18万公里就该大修,可他的车却跑了74万公里才大修。光这些看得见的,张宝汉就为国家节约了近10万元。
凡是坐过张宝汉车的人都知道,这位方盘大脸司机一门心思待乘客。有一年深秋,上海一所大学的学生去宁夏某国防厂实习。他们原打算坐张宝汉的车到甘肃平凉后,再坐当地班车去宁夏。可到平凉后,早已没有班车了。那时,天已黄昏。空中还飘着雪花,气温急剧下降,40名衣衫单薄的学生冻得直打哆嗦。领队老师来求张宝汉跑一趟,张宝汉没吱声,只是看了看受冻的学生,很快挂上防滑链,加满水,连夜把学生们送到了目的地。返回时,已是凌晨2点多了,休息四个小时后,他又从平凉向西安出发了。张宝汉现已年过半百了,可遇到乘客有急事比谁都热心。他每次出车前,总是备好乘晕宁、开水;途中休息时,他还向乘客宣传安全常识;到站后,还给路不熟的乘客安排车次……去年7月的一天,骄阳似火,公路被烤得滚烫滚烫,当张宝汉驾驶的班车行至乾县时,装满货物的车顶行李架突然起火,刹那间,火焰熊熊。张宝汉一边迅速让乘客离开车厢,一边不顾大火已将车厢部分铝皮熔化的高温,只身爬上车项,左扑右打,奋战20分钟,将烈火扑灭,保住了车辆,也保全了乘客。可他的双腿、双手都被烧起了串串铜钱大的水泡。张宝汉还是一声不吭,忍着剧痛,把乘客送到了目的地,才住进医院。
张宝汉就是以这样的实干精神,得到了同行的尊敬,群众的爱戴。他8次荣立一等功,连续7年评为公司优秀党员,还先后被评为咸阳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 (梓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