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到处是黑压压的山,厚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把天挤成了巴掌大小。
他就在这弹丸之地当工长,带着16个兵,养护着襄渝铁路线上第一个咽喉区段——被称为“地下长廊”的5000多米的大巴山2号隧道。
初来巴山时,谁也不愿干那独自穿行隧道的巡道工,他便自告奋勇地干上了这一行。1984年他当上了隧道工区的工长。担子重了,责任心也更强了。一天下午,他提着检道尺,拖着沉重的双腿,饥肠辘辘地回到班里。还没等他坐稳,就接到巡道工的报告,隧道内有一处路基下沉严重,需要马上采取措施。听罢,他抓起一个冷馒头便赶赴现场。经过8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排除了险情,走出洞口已是深夜了。有一天晚上,妻子特意做了他最喜欢吃的饺子,指望他能美美地吃上一顿,睡个好觉。可他越吃越慢,最后竟捏着筷子,听着屋外的雨声。“不行,我得到工地看看。”说完,他推开饭碗,披上雨衣,提上号志灯一头钻进了雨雾中,直到第二天早上,上班的职工才在桥上工具棚里,发现他们的工长浑身泥浆,蜷缩在柳条筐里睡得正香,身旁的号志灯还亮着……
巴山隧道内线路先天不足,路基下沉,多处翻浆冒水,隐患很多。为判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他一头扎进隧道,一公里、两公里地观察记录,常常是渴了喝口泉水,饿了啃口干馍。在一次检查线路的返回途中,他不慎踩上了一块木板上的铁钉,长长的铁钉穿进了他的脚掌,鲜血汩汩地往外冒,他一咬牙将钉子拔出来,硬是一点点挪出了隧道。谁知,第二天他又拄着检道尺,一步一跛地随着大伙上班了。他就是靠着这种拼劲和钻劲,摸索出了一套能及时消除线路隐患的“巡道工责任公里小补修”经验。
按规定工长可以半脱产,他却天天跟班进隧道;上级要求对线路设备每周检查一次,他却坚持每周检查两次。长期的隧道内作业使他患了严重的腰肌劳损,进隧道时间一长,腰疼得他头上直冒虚汗。但10多年来,他从未休过一天病假。有人纳闷,在巴山这块天地里,他的劲为什么总这么足?他说:“这地方是苦,可我是‘班头’,自己不拼着干,能行吗?”
他无愧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无愧于省优秀共产党员、铁道部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他就是郑州铁路局安康铁路分局巴山隧道工区工长——解和平。 (罗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