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十年一瞬间,蓦然回首,你便发现大家都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电子时代。生活中已不能没有电子产品:彩电、冰箱、收录机……陕西人自豪的是,你无须离开本省,就能购置到正宗秦地产的电子产品,而且质量呱呱叫,牌子震神州。
10年间,陕西的电子工业得以迅速发展,用“突飞猛进”四个字概括毫不夸大,1980年全省电子工业总产值为2.4亿元,仅占全国的2.4%,销售收入2.1亿元,实现利税0.3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均处全国落后地位;而10年后的今天,全省电子工业总产值已达30多亿元,销售收入24.22亿元,利税达2亿多元。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跃居全国第七位、第六位和第五位,使陕西一举成为全国电子工业重要的生产、科研和教学基地之一,更成为陕西经济的支柱产业。
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陕西省电子工业10多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主要表现为这10多年基本上较为成功地实现了军转民的战略转变,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得以飞速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电视机生产线8条,单班年产能力达110万台,建成电冰箱生产线3条,年产冰箱30万台,另外还建成生产能力为290万只的4条彩管生产线。总之,为彩电、冰箱及为其配套的电子元件生产已占全部电子行业的80%以上;另外,以西安、咸阳、宝鸡三个城市为基础,以陇海铁路为纽带的电子工业密集带的产业布局调整初具规模,许多地处偏僻的三线企业纷纷迁往以上三个地区,开始进行产销方面的合作,为集团化的电子工业形成奠定了基础;其次,还初步实现了骨干产品的技术水平由国际五、六十年代向七、八十年代的转变。目前全省电子工业系统生产的13类120多个系列近万种产品中,93%的产品已达到国际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水平,为利用先进电子技术改造我国传统的产业奠定了基础。
本报记者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