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夜访大河坎

2023年08月25日

夏末秋初,夕阳西下,夜幕降临。

在许多乡镇,此时已是家家关门户,冷月照静街了。而南依巴山、北傍汉水的南郑县大河坎镇,此时却是十分的喧闹和华丽。

四条宽敞的大街两边,鳞次栉比的住宅楼、商店和厂房在五彩灯光照射下更显得格外华美。各个商店人进人出,生意红火;饭店食客挤挤匝匝,犹如江鲫;数座装修美观、霓红灯闪烁的音乐茶座中,人们自在大方地翩翩起舞,卡拉OK歌厅里,年轻人一展歌喉抒发自己的向往……

与喧闹景象形成反差,有一座大楼显得很宁静,那是镇党委、镇政府办公场所,我走了进去。党委办公室里的灯还亮着,年轻、干练的康书记正在灯下工作,我们攀谈起来。知道了我的来意后,他对我说:“10多年前,我们大河坎人还是十分贫穷的。那时,只有几十户人家住在这个小码头上,靠小舢板摆渡,用驴拉套运货,全镇就只有一条狭窄破旧的小街,两排多是低矮的草房,人们从早干到晚,汗水洒八瓣,也只能维持温饱……”忽儿,他脸上没有了追忆往事的沉重,笑嗬嗬话锋一转:“党的富民政策使我们镇很快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在近5年间,我们办起了14个镇属企业,73个集体企业,1080个个联户;1990年大河坎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7591万元,财政收入11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6.4元,都是全县第一。去年,我们镇经过层层筛选评比跨入了中国乡镇百颗星的行列。”

起风了,我们凭窗而立,沐浴凉风。望着夜幕下的繁华的镇容,康书记兴致勃勃地向我说起他们的创业史来。

1985年,南郑县政府根据大河坎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决定将这里辟为工业开发区。大河坎人借着这股东风,决心要培育起自己的企业。没有资金,他们就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军工企业、县办企业;没有技术,他们便采取培、送、聘、引等办法,多渠道培养造就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深加工、发挥人力、技术优势的各类工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学知识、学技术也成了离土不离乡的大河坎人的时尚。文化站的培训班里,听课的人总是挤得满满的;镇上投资80万元修缮了6所中小学校,民办教师的待遇也提高了近3倍;陆续建成的8座幼儿园里,有50%的孩子来自农村。

在康书记的侃侃而谈中,我深深地感觉到了大河坎人的闯劲和卓识远见。他又指着远处依稀可辨的浅山和灯光点点的小镇,不无自豪地说:“现在镇上居住在丘陵上的人们搞多种经营,种烟,种茶,丘陵下黄土变砖瓦,街道上设乡镇企业、农技、法律等服务站和贸易摊点,产业结构配合有序,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那边的大河坎村是省级文明村,这边的敬老院是地区文明单位;两条投资12.3万元的公路是国家二级标准公路;用28万元修葺一新的汉江大堤堵住了洪水猛兽……”

走出镇政府大楼,虽夜已沉寂,但这颗明星乡镇的光彩和它深厚的魅力,仍久久使我不能平静。我想,大河坎人,在这星光灿烂的夜里,也一定在做着他们的五彩梦吧?!

(本报记者 吕劲)

上篇:神奇的牛郎织女泉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1/10/1991100101-2.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1-10/01/07231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