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县道镇至延安区间,有一列长长的车队在一台前进牌蒸汽机车的牵引下徐徐行进。车队中间,有一节车皮上安有一个卫星接收天线,象一个诺大的白锅,斜斜地冲着天。咋看,好象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导弹军列。这实际是铁一局新运处的铺架队宿营车,大家都叫他“大篷车队”。
车队共56辆,49辆住人,其余分别为理发、保健、食堂、水房、仓库所专用。这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车队。1950年成立,41年来,无一天停歇,穿山越岭,走南闯北,铺架了兰新、宝成、天兰、大秦等24条铁路,6000余公里。目下,他们正铺架西延线,并为年底通车做最后冲刺。
“大篷车”表面简陋,但里面收拾的很别致。一节车厢,中间隔开,一分为二;各住4人,单位给每个职工配有床凳、衣柜,头顶有摇扇,床下有暖气,一个班一个彩电。这是现在,过去可并非这般。五十年代是地窝子,六十年代是小帐篷,七十年代变成“大篷车”,住的是闷罐子,大通铺,三层高低床,一节挤27人。1979年改用报废的冷藏车,单铺,一节车皮8人。1984年开始用报废的客车。铺架机有三次换代。五、六十年代为人工铺轨,架桥机为65吨悬臂,只能架16至20米的小桥。1956年开始机械化铺轨,并从苏联进口一台130吨悬臂架桥机,16至24米的大、中、小桥均能架,我国铺架事业在这时完全成熟。1969年铺架机完全国产化,且性能甚优,铺轨机为东风007型,架桥机为130吨胜利一号。
虽然铺架工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这支250人的队伍每年都要创全国铺架纪录。工人们干得很欢实,可业余生活却显得有些单调,报纸一个星期才能读到,晚上看看电视,除此之外只能自乐,自乐分两大派。小青年聚在一起,吹上口琴,弹起吉它,唱流行歌曲……壮年大都是“两头沉”,在单位是工作骨干,在家是台柱子。他们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工作从不马虎,挣来的钱全给父母妻儿,烟抽劣质的,菜吃便宜的。他们几乎天天聚在一起,操起锣鼓家伙,拉胡琴,吼秦腔。老工人和新工人很少在一块娱乐,对青年人唱流行歌曲以至于服装、生活都有些看不惯。但铺轨架桥却是一条心,一股劲,舍生忘死地朝前干。
(翟龙 赵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