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领袖传记片的典范

——评电影《周恩来》

2023年08月25日

池迟

“薛明——薛明”。一个苍凉的颤抖的声音传入八宝山公墓的休息室。周总理拖着病弱的身体走到贺龙夫人薛明的面前。“我没有保住他啊!”总理那湿润的眼睛流注出难言的苦衷和内疚,薛明泪眼模糊,望着总理消瘦的脸颊,哽咽着。这时,贺龙的女儿上前对总理说:“周伯伯,你要多保重呀!”总理沉吟了一下:“我时间也不长了……”

这是《周恩来》中“给贺龙元帅举行第二次骨灰安放仪式”的一场戏。看到这里,观众几乎都沉浸在悲痛的情境之中。影片通过精湛的场面气氛和演员出色的演技,表现出总理对贺龙的深切哀悼,体现着总理那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国家前途的揪心和忧虑。这里,映照着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映照着“中国幸有一个周恩来”的感人事实。

《周恩来》无论从事件的叙述、场景的造型,还是从人物的塑造上,追求的不仅仅是形似,更重要的是求得了质感的神似,把表现总理的人格精神作为影片的生命来抒发。影片塑造的总理形象,又完全不同于别的领袖人物,他的重点是在于表现总理的内心世界。纵观影片的细枝末节和总理的音容笑貌,均如源源流动的诗句一般,凝成一股特定的环境中空间与形象情绪的合力,揭示着周恩来的伟岸心灵:“文革”期间,他在常人无法理解的斗争中,最终达到了自我牺牲的悲剧高度。因此说影片一个最优等的艺术特色,就是靠周总理那种特有的心理流程来延伸、引导历史性的悲剧流动。

特别要提及的是,选择周恩来人生中最痛苦的转折时刻,作为主导篇目,是让人们能清晰地看见他的光华所在,这不仅具有文献性和历史性,也充满了现实意义,而在艺术格局中又具有浓厚的情节悬念。《周恩来》真可谓领袖传记片的典范。

上篇:没有了
下篇:梅开五度看《江姐》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1-10/12/07248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