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依靠工人阶级,搞好大中企业的关键在于改革。当前企业遇到了不少困难。对此人们更多地强调资金、原材料、市场、价格等外部因素,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改革。应该说外部因素很重要。但是在大体相同的客观条件下为什么有的企业不断发展而有的企业则被推到了危困境地?为什么有的企业能迅速走出困境而有的企业陷入困境中难以自拔?看来根本在于企业自身,在于企业有无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在于企业产品能否占领市场,有没有发展后劲等。因此,在企业外部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企业必须十分重视深化内部改革,增强企业内部活力。这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提高企业的内在功力,最主要的是把企业的各项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不承担盈亏责任,缺乏自我发展的压力和动力。经济体制改革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给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外在压力。要把这种压力变成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内部必须进行适应商品经济运行规律的各项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近年来陆续推出的企业领导制度、干部制度、用工制度、劳动工资制度、共保合同制度等项改革措施,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有些制度还不完善,或者在执行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一些好的制度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比如在推行厂长负责制的过程中,一些企业重视落实经营者的权力责任而忽视了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比如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还十分突出,优化劳动组合这两年又退了回去,企业的人浮于事,以及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依然存在。这是一些企业劳动效率低的重要因素。增强企业活力,必须在这些方面,包括与之相配套的其它方面进行彻底的改革,应特别重视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全员承包的经营机制,劳动贡献与收益分配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以及保证企业技术进步的约束和发展机制等。
总之,企业的出路在于改革。早改早得益,迟改迟得益,不改革就可能在竞争中将被挤垮。企业应该认清这一大趋势,眼睛向内,下大力气搞好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