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王蓬
仅仅晚了一步,他便带着那手绝技和人生秘密离开了人世。呆立良久,怅然若失,幸亏与老人同村,还知晓一些片断。
老人叫张洪俊,祖辈居于褒斜谷口,以拓片为生。这当然得天独厚,石门开世界公路隧洞之先河,历代颂其兴废的摩崖碑文多以百计,以“汉魏十三品”最为珍贵,在海内外书法金石界享有盛誉。《辞海》封面二字便拓自其中的“石门颂”,其价值可见一斑。
拓字颇讲究,一张薄纸,覆于古碑,匀以墨汁,用木锤裹布锤之,用力必须均匀,轻重极讲分寸,否则一锤不慎,整张报废。石门立壁千仞,谷口冷风飒飒,寒暑难避,是份极苦辛的活计。
拓好的字帖,或整套或单页,摆于集市,如萝卜白菜一样出售。一张不过三两角钱,还要有人识货才行。漫长岁月,拓片者被称为锤字匠,与木匠泥水匠杀猪匠类同。不过,洪俊老人自幼锤字,练出手绝技,经他锤出的拓片,整洁光润、勾撇不缺。但凡有点文化的人家都喜挂他一幅“衮雪”或“石虎”于中堂。老人日子颇滋润过一阵。
我见洪俊老人时,他已年过半百,清瘦身材,留着胡须。那会,他已由褒谷口迁居乡村,成为一名社员,参加集体劳动。“大锅饭”时候,日子清苦。有手艺的人偷闲出去挣零用钱。老人手艺却用不上。“文化大革命”凡沾古皆称“四旧”都得清扫,幸亏老人出身贫寒,没被当“余孽”,早年卖剩下的大卷拓片也没搜交,藏匿于竹楼,倒解救过老人饥荒。
石门水库修成,摩崖石刻或迁走或被水淹。有远方慕“石门十三品”者寻原迹不可得,碾转打问到能拓片的洪俊老人。其时逢春荒,正揭不开锅,于是便将竹楼上大卷拓片,包括整套的“石门十三品”全部拿出,共售得40元。此事曾在村中轰传,不少人羡慕:“啧啧,一堆废纸卖了40元哩!”
老人原本文化不高,在拓片生涯中,锤字之余,也比划临摹几笔,天长日久,竟得其要领精髓,写出一手好毛笔字来。每年腊月贴春联时,求字者络绎不绝。老人便在院落摆起条案,提笔展纸,饱蘸浓墨,挥洒一番。外村人新春探友访亲,但见谁家门框春联鲜红、字体纵放劲挺,深得汉魏之风者,注定为老人手笔。
近年,老人已近古稀,参加了乡文化站组织的“谷雨”书法组,曾在电视中上过镜头。不想却撒手去了。如同所有乡村老人过世,没有引起多少喜悲。只是已经多少懂得文物价值的乡亲提起大卷拓片卖40元的事不胜感叹:“啧啧,要放现时卖多少钱,怕十辆八辆拖拉机也不止,哎,真是!”无限惋惜。
值得庆幸的是老人的绝技已传于后人,目下在古汉台拓片的年轻人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