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冀平
在我们兄弟几人中,我的长相最象我的父亲——杨勇。因此,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在影片《决战之后》中,扮演了他的形象。
我虽说军旅生活二十余年,自小成长在革命军人的家庭,但要在银幕上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将军的形象,实感心有余力不足,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怀着忐忑的心情,请教了谢添叔叔。谢叔叔说:我和你父亲是多年的老朋友。从形体上看,饰演杨勇将军非你莫属,气质作派也很象。但你不是一个职业演员,不能在“演”字上刻意雕琢。重要的是要用你对父亲内心的了解和感情,以心灵感化成自然的流动,要“形于外而动于内”。带着谢叔叔的教诲,我参加了影片的拍摄。
影片中杨勇有两场戏。一场是以淮海战役为背景,杨勇指挥的第五兵团,与兄弟部队一起,同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浴血决战,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为彻底摧毁蒋家王朝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坚实基础。父亲是一个感情丰富、深思远虑的人,决战之后应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感到任重道远的深沉情感。另一场是在南京军事学院的课堂,淮海战役中曾被我军俘虏的黄教官,为高级进修班授课。学员都是我军战功赫赫的高级将领,当听说过去的手下败将要为自己上课,当自己的老师时,大有轻蔑、戏谑之意。在场的杨勇将军这时该怎么办呢?我在脑海里追思与父亲共同生活的经历,回想起父亲生前几件事。1961年9月,父亲陪同英军著名将领蒙哥马利元帅观看驻天津某师的军事表演,战士们精湛的军事技术使这位赫赫有名的元帅赞叹不已。表演结束,元帅兴致未尽,拿过一支步枪对准靶子连发几弹,弹弹中靶。然后把枪递向父亲,得意的微笑中不无挑战的味道。父亲不卑不亢报之以自信的微笑,接过枪熟练地举枪、瞄准连发九枪,九块钢靶应声而落。蒙哥马利这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元帅,彻底拜服了,他连连称赞:中国军队从士兵到将军都是最优秀的,我要告戒世界上的军队,切忌与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这要成为军事学上的一条禁律;另一件事是“文革”后,一个曾在父亲问题上犯了错误的高级干部,找到父亲请求原谅。父亲不记前嫌热情地接待他,并真诚劝他不要背包袱,努力为党工作,使这位同志深受感动。在父亲身上有着老一辈革命家那种顾全大局、襟怀坦荡的高尚情操。在这场戏里,不要更多的语言,要的是以身作则的行动。此时的杨勇将军快步从后排走到前排,端庄地给黄教官行了一个军礼……。
在拍戏时我循着父亲时心灵脉络,努力去体现他的思想感情,也许这就是谢老讲的“形于外而动于内”吧。
杨勇将军的戏不多,但我很喜欢。导演李前宽夫妇别具匠心,真实地刻画了当年国民党将领从兵败的俘虏到我军的教官、对我军将领从恐惧到敬慕,从战场上失落到做人的新生的转变,着意表现了我共产党人不仅是战场上的胜利者,而且是改造人、改造世界的强者。
我在电影中出现的时间很短,但感到担子很重。影片中的杨勇将军能否再现当年的风采,还有待广大观众和我父亲当年战友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