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叫朱玉环,和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仅
一个字。但时代的差异
你和这位美人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因为你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国家的主人翁。
记得是1987年的9月,你代表陕棉八厂第一次到西安参加陕西省首届织袜行业操作技术比武,赛场上高手云集,强中争强,只有29岁的你心儿“突突”直跳。可是一上阵,你很快就镇定了下来,终于技压群芳,破了省纪录,捧走桂冠。二年后,第二届省级织袜大赛在咸阳举行。“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这时,你已经成为各代表队的“靶子”,然而你不慌不忙,以娴熟的操作技术在家门口破了自己保持的纪录,再次夺魁,当选为省操作标兵。
看着你一次次拿第一,谁知道这背后的甘苦呢?
1980年,你带着插队三年的风尘,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陕棉八厂。这时,你不再是一个满福利区跑的小毛丫头,成了一名端庄的大姑娘,一名织袜女工。“我爱这一行。”你这样说也照此去做了。哪位师傅、哪位教练有高招,你都前去请教、揣摩,上班练、回家练,手指肚磨破了,眼睛累酸了,在实践中终于改进了套罗纹的手型,形成了独特的操作法。在一同进厂的40多名青工中你很快冒了尖,厂里操作选拔赛你年年拿第一。
织袜这活整天和柔软的纤维、纤细的袜针打交道,貌似轻松,实际上真累啊。巴掌大的套盘,四周160针,要分毫不差地套在罗纹扣中,眼要尖,手要快,稍一疏忽就出疵品。每天织一、二百双袜子,精神不能有丝毫懈怠,加上四班三运转,经常是黑夜白天颠倒。看着你在车间里、袜机旁忙碌的身影,我们就想到了勤劳的蜜蜂,和这些在花间飞来飞去的小生灵一样,你只是大社会里极普通的一员,一个不起眼的织袜女工。你成百万次的重复着枯躁、单调的机械操作,累计超产数量已经相当于一个工人三年的任务。
十一年里,经你那灵巧双手织出的40余万双袜子,足够咸阳市区三分之二的群众一人一双,但你依然在忙碌,依然在织、织。织出国家主人翁对末来的向往,织出对社会的一片爱心……
本报记者 韩庚
本报通讯员 旺民 卫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