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庚 桂维平
冬至刚过,入冬以来的第一场瑞雪纷纷扬扬,给古城西安披上了银装。翘首盼雪的人们在凛冽,清新的空气中绽开了笑脸……
12月24日上午,一辆接一辆小卧车驶进了位于环城西路的榴花宾馆。陕西省人民政府与陕西省总工会第四次联席会议,今天将在这里举行。
政府与工会间的联席会议制度系我省在1988年首创,旋即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赞扬,并写进了中央12号文件,在全国各地得以推广。
副省长刘春茂、省政府秘书长巩德顺、副秘书长张中鼎准时于8时30分到达了会场,与等候在这里的省总工会主席高盈民、副主席冯银忠、杨希圣、周忠群、李怡霞等一一握手。稍后,省经委、教委、体改委、财政厅、劳动厅、人事厅、卫生厅等单位的负责同志陆续抵达。
椭圆形会议桌旁,双方领导团团而坐,气氛和谐、热烈……
8时50分,巩德顺秘书长宣布:省政府、省总工会第4次联席会议开始。
张仲鼎副秘书长首先通报了我省的经济形势,对全省1991年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客观的评估。
高盈民主席接着通报了第三次联席会议商定议题落实情况及全省“八五”立功竞赛活动进展情况,得到与会同志的一致赞许。
值得推广的共保合同
9时20分。会议进行议题实质性讨论。
冯银忠首先提出《关于在承包经营企业推行共保合同制度的建议》,与会者频频点头。
谈及共保合同,他显得有些激动:“通过契约形式将较好地理顺和规范了企业内部的关系,促使企业建立起责任共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难关共渡的经营体制,这,对促进《企业法》的贯彻落实,增强企业凝聚力,为企业注入活力,无疑是个好措施。
继而,冯银忠还列举了令人欣慰的事例:宝鸡氮肥厂签订合同6年来,产量、利润等经济技术指标分别以5%至50%的比率增长,产品质量连续9年保持省优、部优,跨入全国同类企业先进水平。还有,汉川机床厂今年通过职代会签订合同,明确了党政工组织和各个层次的承包责任,全厂3000名职工和班组签订包保合同,同时把风险抵押与合同奖罚挂起钩来。截至9月底,这个厂完成全年承包利润指标的92%。
听到这些鼓舞人心的数字,刘春茂高兴地说:“实行共保合同,就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把工厂经营目标分解到各个岗位上,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这是被4年实践证明的好经验。”
对此,体改委主任邓理颇有见解地说:“共保合同制,有利于搞好大中型企业。目前这项工作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和单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仅西安市已从1000多个单位搞共保降至500多个,问题较多,值得重视。”
他思索片刻,又提出了具体意见:一是将省总《关于在承包经营企业推广共保合同制度的意见》修改后下发;二是通过多种渠道广为宣传,变“要我搞”为“我要搞”,积极进行典型引路;三是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刘春茂副省长当即拍板定案:“省总工会、经委、体改委、劳动厅可联合拟定共保的具体方案和组建协调小组,由省政府办公厅转发,迅速在我省大中型企业推广实施。”
顿时,会场上群情激昂起来……
抓紧抓好职工扶贫工作
一脸书生相的周忠群副主席,结合自身工作体会侃侃而谈:“据省总工会和省城调队联合调查,现在,一些家庭人均月收入大中城市在50元以下;县以下城镇在40元以下。其中有的大中城市人均在25元以下;县以下城镇在20元。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其中一部分要关、停、并、转。对这部分职工贫困户和特困户需要给予扶持和帮助,使他们通过诚实劳动摆脱困境。
这是《关于进一步开展职工扶贫工作的建议》的议题。
财政厅调研员杜方铎说:“城镇扶贫与农村扶贫同样重要,它体现政府对群众生活的关心和重视,财政厅可考虑拿出二三十万元,做为扶贫贷款周转金。”
刘春茂扭头探问高盈民:“贷款能收回来吗?”
高盈民笑着答道:“可以收回来!”
“扶贫是一件大好事,我曾到白河等贫困县走了一遭,财政支持,民众欢迎啊!”在一旁的巩德顺插话道。
周忠群建议,在劳动部门和企业招工时,适当照顾特困户;从技术资金上继续开展职工扶贫工作,我们打算在原有的33万元基础上,再从省总工会经费中挤出30万元,建议省政府从财政中再拨一些,与省总的63万一并作为职工扶贫的无息贷款。
刘春茂副省长当即同意解决25万元周转资金,他爽快地说:“扶贫工作是一个长期的重要工作。时下城镇贫富差距较大,一方面城镇银行储蓄连续三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一方面少部分职工生活贫困,靠短暂的救济是不行的,省政府先拿出25万元扶贫。对困难职工一要靠大家,二要靠单位,三要靠所属街道。对极为贫困的职工,省总工会、省经委、省财政厅应下文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标准。单凭财政补贴是补不甚补,扶不甚扶,要提倡科技扶贫。今后要靠统筹的社会劳动保险基金来解决。
“职工扶贫,是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重要方面,是关系社会稳定、职工队伍稳定的大事。”大家议论纷纷,共同探讨着扶贫的新路子、新经验……
为耄耋老人谋福利
联席会第3个议题——“关于企业80岁以上退休职工享受护理费的建议。”
周忠群介绍说,我省企业80岁以上退休职工约占企业退休职工的0.8%。为了体现党和政府对高龄职工的关怀,省总工会建议:全省企业80岁以上退休职工应享受54元护理费的待遇,费用可列入企业的营业外支出。
周忠群话音刚落,省财政厅、劳动厅、人事厅、卫生厅的领导同志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普遍认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在情理之中。但是,这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应该全面地统筹考虑这一问题。
刘春茂副省长接过大家的话茬说:“这个议题政策性较强,情况千差万别,建议由省总工会、人事厅、财政厅、劳动厅联合起草一个综合报告,提交省政府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为自学成才者开绿灯
10时许,会议转入第三个议题:关于职工自学成才的有关问题。
省总工会副主席李怡霞首先介绍我省自学成才和职工读书的发展情况,这位精干的女主席没有照材料宣读。她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实实在在地谈了起来,显示出胸有成竹的神采。
陕西省总工会在全国职工读书自学活动中有三个第一:第一个设立了20万元的自学成才奖励基金;第一个制订了奖励职工自学成才的办法;第一个开展了表彰奖励活动。省总工会先后五次奖励了504名自学成才职工,他们已在全省各条战线上成为业务骨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但是,自学成才者在学习、工作中仍有许多苦衷。主要有因无文凭很难评上专业技术职务;因考核渠道不通得不到合理使用;成果无法得到社会承认。
李怡霞介绍情况后说,为了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自学成才的方针,从政策上解决好自学成才职工的认定、学历、专业技术职务、使用、待遇,我们提出三点建议:
成立省级自学成才评审机构,颁布省上的《奖励职工自学成才办法》。
对省级自学成才职工可以按照确有真才实学、贡献突出人员对待,不受学历、资历限制,破格聘任或任命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凡获省自学成才奖励证书的工人,应允许越级考高级工、参加技师任职资格考评,优先申报评聘技师职务。在从工人中选拔聘用干部时,应予以优先考虑。
这三点建议是为自学者开放的绿灯,也成了与会者讨论的热点。会场上你一言,我一语,拂拂扬扬说了起来——
省经委郭敖生副主任说,过去讲成才,过份强调了文凭。现行体制又决定了不考试不行。我们原则同意这个建议,其中对经过省自学成才评审机构评审的,在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以免予考试。
人事厅副厅长杨志忠提到对自学者水平的认定时说,对救活一个企业,并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人才,可以破格晋升中高级职称。没论文、不会说洋话不要紧,只要对企业有贡献,就可以晋升,论实绩嘛。
刘春茂副省长也深有感触,他插话:“有的人有文凭干不了,有的人无文凭干得好。自学成才者的表彰、聘用、考核等要和我国正在转换的用人机制结合起来,打破铁饭碗、搬掉铁交椅。”
巩德顺秘书长补充说:“这样就可以使人才机制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劳动厅张洪陞副厅长表示同意这几条关于自学成才的原则后又说,今后几年,我们劳动厅的思路是逐步打破身份制和等级制,这些制度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我们要务实,只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不管什么身份,不分级别,在什么岗位拿什么工资。最终过渡到不分全民与集体,不分合同工与固定工。1992年准备在全省选22户企业,进行试点,先行一步…
时针眼看着指向11时半。刘春茂副省长总结发言了。
他说:现在自学成才者突出的问题是自己的能力、贡献、发明等得不到社会上应有的尊重和承认,这是解放42年来干部铁交椅、分配平均化等制度的产物。今后,工厂里要转换机制,谁行,谁来干,工资随着岗位走。大家都说三资企业、乡镇企业搞得好,这是机制好呀!我们发展国民经济,要靠科技的力量,提高劳动者素质,这后一项就包括自学成才。我原则同意省总工会的建议,省总现有20万元自学成才奖励基金,省财政再拿出20万来,一起用于奖励自学成才者,把这个利国利民利社会的好事干下去。
掌声哗哗响起。与会者的心是相通的——为自学成才者开绿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贡献!
室外瑞雪纷纷。
室内热气腾腾。
会议讨论虽已结束,但人们议论的话题仍在热烈地进行着。省总工会的同志更是感触良多。省总副主席李怡霞告诉记者:“这是一次议题较多、成果非常满意的联席会,它充分体现了省政府对工会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时针已指向12时20分了。
刘春茂副省长率省政府有关厅局领导谢绝省总准备的工作餐,分别驱车而去……